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悟本禪寺 在縣南六十里。宋治平元年賜額,今廢。

洞門教寺 在縣東

寶勝教寺 在縣西八十里三十都。宋開寶間賜額,明洪武間重修。

清隱教寺 明洪武初建,在十二都。

玅英教寺 明萬曆間,俞邦賢建,子俞允成重修。

觀音殿 有四,一在縣西南四十里,唐時建,明正統丙寅重建。一在東岸,係《一圖》募建。一在環溪水口。一在縣東一里,舊名圓通庵,後改為「八蜡廟。」

永福殿 在仁賓里社橫街,祀永福侯與五顯靈官。邑人江賓、施漢、盛鳳、馮儒、楊桂、楊宏慶募建。

元極殿 在東城門外水口,明嘉靖間建。殿宇三間,石橋、石坊各一座。

三官殿 有二:一在觀音殿右,明萬曆乙丑建;一在環溪水口。

西坑殿 在縣西一十五里楊維山。世傳祠山真君孫成烈王子封永福侯必古,忠烈義勇之廟食也。山深林密,而祈禱者如市。知縣林文聰題其扁曰《威靈感應》。比歲益顯著。縣簿張溥督運赴京,舟次某處,幾覆,賴神捉漁舟以救。且曰:「某治下西坑殿之神也。」 言訖,忽不見。

祠山殿 有二:一在三十一都蟠龍,係古剎復新;一在村外水口,係裏外殿基土主,明崇禎十七年建。

五顯殿 ,有三:一在村外水口,一在東岸樓下,一在高橋頭。

「土主殿 」 ,在環溪村發脈處,係章氏建。

太子殿 有三:一在三十都,一在二十四都,一在河瀝溪橋東。

奉聖禪院 在縣西三里。舊名白雲山。唐大中間,相國裴休嘗請黃蘗禪師於此。乾寧中,賜額為「永清。」 宋治平中,改奉聖。熙寧中,改為禪院。宣和中,為盜所焚。僧道初重建,後廢。明宣德中,復建。佛殿三間,僧舍三間。萬曆中,重募建。

朝慶道院 在縣東九十里。明正德癸酉,道會汪希真募建。

留雲樓 在奉聖禪院之右,白雲山巔,崇奉關帝。明嘉靖庚申邑士人扁曰「洞觀。」 萬曆十五年復新之,扁曰「白雲樓。」 前平原數十里,清流澄澈於下,最為佳勝。崇禎中傾圮,後復建,屹然如初。青華觀 在縣西二里,屬雞山鄉之域。相傳自宋紹興創。明洪武辛未始立道會司。是時棟宇燬於元季兵燹。永樂初道官阮嗣真修屋數楹,魏明道繼建山門一座。宣德中,道會柳玉山,造法堂五間,繼修「三清殿兩廊、玉皇閣。」 弘治壬子,盡遭回祿。甲寅,道會吳玉晨、住持俞洞清,募重建,殿閣如舊。

顯真觀 在縣東八十里。宋紹興中壬子,里人高州助教阮永興建,後廢。明景泰間復建。崇禎甲戌,太學生仙作霖築石臺,方二十丈,高一丈,重新殿閣,後有三元堂。

金仙庵 在縣南四十里。宋治平中賜額,明洪武初重建。

獅子庵 在縣北一十五里。宋治平元年賜額,後廢。明正統二年,里人汪普建佛殿、觀音堂各三間。嘉靖甲子,知府羅近溪改名龍谷寺。錢德洪題山門曰「獅岩寶地。」

七龍庵 在縣東三十里。宋治平元年賜額,明正統中重建。

彌勒庵 在縣西九十里大方,一名「大方庵。」 宋治平賜額。明嘉靖間重修。後有白石岩,高數仞,古柏森然。

沈禪師庵 在縣西六十里。宋治平中建,元末廢。明正統間重建。佛殿三間,一名「岩堂庵」 ,有泉出山巔。

隱峰庵 在縣東三十里。山勢高聳,有泉迸出於石崖之間。相傳宋有高士隱此,故名。明弘治間,里人胡思溥重建,并捐田膳僧。

仙人庵 在縣東二十里。山林深邃,人跡罕至。明洪武十四年建,弘治八年胡淳重建。上有馬跡。仙岩一所,水泉常溢。

泗公庵 在治西六十里殿基山原。明天順二年,黃德良、德忠建。殿宇二間,中奉觀音大士,左奉「元帝。」

長壽庵 在三十二都。《一圖》殿宇三間。明正德間,洪永潮重修。

雲中山準提庵 :在治南二里,呂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