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陳公園 內有二池,宋蘇子瞻、黃魯直曾遊于此。

葉公園 在葉山下,王荊公遊其園,《戲葉》云:「週迴莫有千株葉。」 葉隨答曰:「裨補能堪百篚蠶。」 邑人相傳為故事。

曹韓洲 在縣西大江之中。相傳水涸之際,視其沙嘴圓圓湧出,則次年必有登第者。《羅隱》云:「曹韓沙嘴團,銅陵出狀元。」

冨覽亭 在天王山畔。宋邑令張孝章建,今廢。寶勝亭 在縣治一里許。慶元間縣丞洪恩建。「六百丈 」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郡人樊若水于此量江闊六百丈,遂名。

石埭縣

石埭廢縣 在七里街,去縣西一百四十里。猷州城 ,在縣東北二里,袤數百丈。相傳「猷州總管左難當嘗守其地。」

涎溪 在陵陽山下。漢竇子明坐踞蟠石,漁釣于此。策竹為馬,浮游水中,獲白魚,鱗鬣異常,剖之得丹書,教其服食之法。至今有石出于水中。其立馬坐釣之跡,若鑱鑿者。

「白鶴墩  」 、「黃鶴池 」 ,俱在陵陽山麓平田中,竇子明昇仙所也。

「仙壇 」 ,在陵陽山中峰之半,竇子明昇仙之所也。

潔己臺 ,在碧瀾亭上,取「澡雪自新」 之義。丹臺 ,在陵陽山中峰之半,高二百餘丈,竇子明煉丹于此。

「丹井 」 ,在陵陽山中峰之半。清泉一窟,水旱無盈涸,味極甘洌,竇子明煉丹所也。

三墩九曲 在縣後。墩凡三,高大而圓,以應三台。其水縈街九曲,每曲各有石橋,以應九曜。相傳郭璞遷縣,以午火炎盛,于是開九曲水及城壕、後溪三水以制之。今跡見存。

定城石 在縣前街心。方二尺,長一丈二尺。相傳郭璞遷縣,立此石以主之也。

轆轤石 在舊儒學碧瀾亭上。激水旋轉有聲,則為賢士科名之兆。後以流沙壅沒。明嘉靖間,知縣徐之麟得其說,為文以祭,果驗。

建德縣

「壽」 字崖 在玉峰山半。旁書「大漢元封元年奉詔書于崇嵩石壁」 ,係漢武帝登嵩群臣應詔所作。宋進士邑人嚴華摹勒于此,筆力甚遒勁,並峙有「福」 字崖。今燬。

永豐監 在永豐鎮,宋置鑄錢處。

賣花樓 在縣南半里餘。唐及五代時,傳有花樓二十四間,土人善剪繡作花簇,丹陽、潯陽、鄱陽諸郡置酒會多至此市花。故諺云:「江南茶飯建德先。」 知近樓名胭脂巷,亦舊管絃地,今悉為草萊。檀京兆墓封于廢址之後。

「藏春洞 」 即「迎春洞。」 石刻三大字,相傳葛稚川手書。

桃源 ,在縣南四十里。水源深邃,人跡罕到。五季時,人多避亂于此。

《隱山寺》匾 ,係梁昭明太子手書。

「雲峰寺」 額 。係宋紹興五年御書。

「普門嶺」 三字 在梅山。朱晦庵訪志南至此,手書勒石。

韓少師坊 在一都姚村。宋韓世忠曾經過此,民因立坊表之。

狄梁公行館 在東保坂。有五墩、十二井。或云為彭澤令時所置。

堯廟 在堯城街。宋范、張二公俱有詩,後人莫考建廟之由,廢址尚存。

茹蘭亭 在玉峰山下。元令王晉卿建,舊廢。朝峰亭 在縣治後山,舊廢。

詠歸亭 在學宮前,元令王晉卿建,舊廢。梅山四亭 :一「期雲」 ,二「漱碧」 ,三「空翠」 ,四「熟梅。」 在松關,宋建,舊廢。

留春亭 在梅山普門嶺,原名「淨身。」 元令吳師道視旱寓此,改名「留春」 ,大書扁之。後復刻楊次公《留春詩》,懸于上。元末盡廢。

東流縣

菊所 在縣治後,晉彭澤令陶淵明嘗種菊于此,故縣曰「菊邑」 ,江曰「菊江,東流」 舊屬彭澤。「白雲仙蹟 」 即白雲山,其上有仙人掌。

鹿跡石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葛洪跨白鹿飛昇處。

黃花驛 在縣治北。亦以淵明種菊之地,故名。

墳墓附

本府。貴池縣附郭。

漢「逸民」 高獲墓 在北門外清風亭側。明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