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太平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屬總

《周禮》「保章氏」註:「斗牛女為揚州。」按:「太平」 ,周秦時為揚州地。《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漢書地理志》:「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按:《太平》在漢屬丹陽,正當斗分。

《後漢書天文志》注引《星經》云:「玉衡者,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辛巳為丹陽。」 《晉書天文志》:「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之分野,屬揚州丹陽,入斗十六度。」

《隋書地理志》:「揚於《禹貢》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為丑,吳越得其分野。」

費直《易說》:吳越分野,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者,吳越之分星。」

《唐書天文志》:「每一次舍,例以初、中終三分其星之度。斗,牽牛星紀也。初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

《宋史天文志》:南斗六星。南星者,魁星也;北星,杓也。石申曰:「魁第一,主吳二,會稽三,丹陽四,豫章五,廬江六,九江也。」

太平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當塗縣附郭。

青山 在郡治東南姑孰鄉,山陰距郡十五里,山陽距三十里,周廣八十里。晉袁宏為桓溫記室,召遊青山歸,命車同載,即此。山南闤闠百餘家,為青山鎮。齊宣城守謝朓築室其地,故又名謝公山。有碑在山趾,書「第一山米芾真蹟。」 碑左為登陟路,鳥道紆曲,上至巔,稍折而下,林屋叢薈者保和庵。庵前石砌方池,有泉滃然,冬夏不涸,朓故井也。西下坦迤曰泉水灣,青疇綠樹,巒壑尤美。中峰之麓,范傳正《遷李白墓碑銘》,屹立數楹中。東南白雲寺,剎古地敞,足與保和競勝。北則萬家山、李家山、桓墓山、安吉壟,古梅成林,入春寒香滿谷。山南遙望,崒勃嵌崎,層巒疊嶂,如展瓣芙蓉。自西北觀之,兩峰矗霄,則天緯象闕矣。

采石山 在郡治西北化洽鄉。去城二十里。高百仞,週十五里,西臨大江。傳聞昔採五色石於此,故名。一稱「翠螺山。」 山扼江險要,為南北必爭之地。晉伐吳,王渾駐師,隋韓擒虎宵濟破陳,宋曹彬渡師取江南,虞允文海鰍著勳,明常遇春先登破敵,皆在其處。唐李白披宮錦汎月,勝事稱最。故山麓構謫仙樓,樓對長江,千里一目。上而北水府廟、五顯廟,巖石突出者聯壁臺巉巖陡削,瞷者肌慄。其下牛渚磯至山頂三里,三台閣冠其上,傑出松雲間,一切峰岫,皆陪隸視矣。牛渚磯 在采石山下,江漘有柱,高丈許,突兀峭壁間,舊傳金牛出此,故名。《後漢志》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磯上有「江山好處,蛾眉、燃犀、問月、遙望半山諸亭。白苧山 在郡治東五里,高一百二十丈,周一十五里,本名楚山,晉桓溫攜妓遊此,歌白苧詞,故名。山椒有桓公井、飲馬泉、掛袍石諸蹟,亦宋孝武狩處。山巔大夫松七,亭亭霄際,數十里即望見之。後餘其二,今亦廢。舊稱白苧松風,以此登其頂,分三脊,東脊之坳為院基,西脊過脈為景山,北脊蜿蜒趨下,起伏頓挫達城外,郡治『龍脈』」 胎息於此。

黃山 ,在郡治北五里石城鄉,高四十丈,山如初月形,舊傳浮丘公牧雞於此,亦名浮丘山。上有宋孝武避暑離宮,今存凌歊臺址。山之陽當孔道,為東嶽廟、廣福寺。寺後萬松掩映,塗令章嘉禎所植,人稱章公松。上有深雲館、懷古臺、誓清堂,立浮圖表之。宋劉子澄《圖經》云:「大江東來,淮山對峙,歷陽樓堞,歷歷可數。」 今山麓平疇極望,去江幾二十里。

月盤山 一名「景山」 ,在楚山西里許,亦稱「雷峰」 ,以德清道院祀雷神,故名。旁有全真洞,石腹空敞,可容床几亭六,最高者湖山煙雨亭。陟其巔,西望城堞,煙火萬家,南睇溪流,週遭若帶,紵山屏護,眾岫星羅,洵遊觀樂地也。

尼山 亦名「梅山」 ,兩山相接,在郡治東南三里上柵渡口。山巔舊有「百花頭上亭」 ,今廢。其麓古梅數十本,彷彿羅浮。元圃坐坡前石壁下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