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紵諸勝,掩映溪流中夜月。松陰漁舠,款乃不經,舊稱《尼坡梅月》。
龍山 在延福鄉,去城十里。蟠溪而臥,蜿蜒如龍,故名。秋色甚佳。舊載孟嘉落帽事,或曰:龍山當在江陵。而《舊志》云:「桓溫嘗以重九日與僚佐登此。」 時嘉正參溫軍事,或移鎮姑孰時事也。上有屯壘,故蹟未詳何代。寺為興化院,閴寂靜邃,可以幽棲。東嶺西江,尤足展眺。
橫望山 在郡治東北六十里永保鄉。高二百丈,周八十里,蒼翠亙天際,與江寧、溧水接壤。丹陽湖在其南,春秋楚子重伐吳至此。其山四望皆橫,故名。《真誥》稱其「石形瓌奇,洞穴盤紆。」 陶弘景隱居其地,作讀書堂。有石門、古祠、灰井、丹灶諸景。下為澄心寺、關帝廟。廟前峭壁二里許,夾石參天,奔泉雷轉,壁上老松倒垂長百尺,最高處有王磐題「壁立萬仞」 四字,亦奇觀也。後松砍伐殆盡,今止餘一本,蒼翠猶昔。
藏雲山 一名武神山,在郡治東北二十五里歸善鄉。由靈墟山疊嶂奔赴,而為武神。支壟特起,入徑幽邃紆盤,澗水清徹,松杉蓊然。可二里許,至寺基,繚繞蒼鬱,嶺高且深,名曰「藏雲」 ,以山可藏雲也。中峰懸峭百丈,左為致雨峰,雲起即雨,旱禱輒應。再左接石樓峰,巨石崚峋,帡幪如廣廈,高數十丈,可坐百人。右有燕谷,深廣寬平,青茅鋪積,如千層碧浪。山頂有泉,曰「天池」 ,四時不涸。山下醒心泉,自石孔噴出,有靈泉、擁翠亭諸勝。
白雲山 在郡治東南姑孰鄉。出白土,俗名「白土山。」
凌家山 在郡治東三里石城鄉。有石洞,門廣闊可丈許,舊傳陳羅二仙隱處,捫石入戶即鍵,至今石有開闔縫蹟。陳羅仙相傳即教李聿斬鼉鼉浦者也。山南麓瀕姑溪,去岸十餘丈,為釣魚臺,傳為李之儀釣魚處。巨石巍嵷,虎踞溪口,可坐數十人。山椒浮圖壯郡巽位,名曰「凌雲塔」 ,因又稱「凌雲山。」 坐塔下,俯望,溪水鏡澄,群帆林立。山雖不高,正不必以仙靈也。
九井山 在郡治南延福鄉。山有九井,舊傳桓溫所鑿。《元和志》:「殷仲文九月九日從溫登九井」 ,即此。今五井已竭,四井通大江。昔人墜馬鞭,乃從牛渚得之。上有桓元僭位壇。
甑山 一名晉山,在郡治東石城鄉十五里。壁立百仞,尊重如袍笏貴人。他山環拱郡城,皆其分支也。上有龍窟,歲旱從此起龍,往往得雨。山陽有甑山庵。
夏舍人山 :在郡治東北永保鄉。有「夏舍人廟」 ,失其所始。
翰壁山 ,在郡東。《梁起居注》云:「大同九年,鴻臚表往姑孰翰壁山采石墨,不得。琢石之次,獲古錢四。」
象峰山 :在郡治東永保鄉,俗呼「湖頭山。」 「慧日」 、「圓照」 二庵在其上。
禪嶽山 在郡治東,石城鄉十五里。山陽有寺,寺前古樹翳日。
靈墟山 :在郡治東三十里薛鎮地。舊傳,丁令威化鶴於此,山椒壇址猶存。有丹洞、丹井,井大旱不竭。
石城山 在府城東。山上有石,環繞如城。唐羅泰有《石城記》。上有八角井、飲馬池、駕鼓臺。舊傳楚熊繹受封地。按:楚封丹陽,在今歸州,謂封此者非。
龍泉山 在府城東永保鄉。山勢如飛龍。福源寺在其脊,螺浮尊者卓錫於此。有井,水清洌,味擬中泠,大旱不涸。又汲以竹則清,以綆則苴,濁不可食。相傳寺初建,材木從井出,門前老松,數千年物也。
天門山 在郡西南三十里。本名博望,亦稱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大江對峙如門闕,故曰天門。山。臥江中,遠望如橫黛,故又名蛾眉。《春秋》楚獲吳艅艎於此。宋孝武閱水軍,有雙鵲集繖蓋,群臣呼萬歲,詔曰:「梁山層岫雲峙,流間海嶽,天表象魏,以旌國形。」 乃立雙闕於二山,博望千尋石柱,屹立江表。山腰墨桃樹一,花實皆黑,植根劇峻,地下攀上,絚皆不能到。蕩舟江中,遙望而已。山頂有寺。
褐山 在郡治西南四十里,臨大江。五代楊行密戰趙鍠,田頵帥舟師與馮弘鐸大戰。宋紹興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臺於當塗之褐山,皆此也。奇石巉絕,漁人依岸挽罾,舟楫過之,洑流衝突不止。梅聖俞詩云:「暗石惟愁礙,磯頭水自煎。」 茲山之概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