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會,巑屼拱合,右瞰西庵,左顧降福殿,鐘磬鏜鎝,從松濤竹浪中出。距寺二里許,雙松對峙,勢若虯蠖,為杯渡手植。古澗委折,殷雷轟地肺間勝地無過此者。

金峨山 在邑南一里許金峨鄉。高一百八十丈,陂陁橫秀,娟娟清揚,故名。山半有仙人身跡,「三元」 、「地藏」 二殿踞其凹。秋空水漲,望山下如疋練瀰漫城根。迤南半里,夭桃夾路,趨入山谷。懸崖壁立,泉乳訇訇然。仰視岩前,綠陰翳天,飛雲片片欲落,上有觀多亭在焉。僧寮數楹,隨石高下。右折石窟玲瓏,類蜂巢蟻穴,古金峨洞也。洞一竅通人行。石枰苔佛,微逗天影嵐氣長夏逼人。飄飄乎「五行靈威」 想矣。

隱玉山 ,一名「浮丘山」 ,在縣東十里靈岩鄉。高三百仞,周環四十里。山二峰,峰二。嶺右為浮丘洞,龍池二,相傳龍潛於此。山中林木幽奇,香陰夾道。村居數百,散處峰隈石罅中。絕頂方敞,可數畝許,位以資聖院,即浮丘公、王、郭二仙煉丹處。前有鎖虎石、煉丹井,甘泉亙古不涸。下臨無際,江河都邑,歷歷指顧間。稍霾,則雲氣蓊然,咫尺萬里。至午夜清朗,有物如紅毬,隱見木末,相傳為王、郭遺丹。嚴永諧詩「丹光穿樹林」 是也。鳳凰山 在邑西五十里春穀鄉。上有巨石空中,昔年鳳巢其內,刊「鳳穴」 字,又有鳳臺、鳳池遺址,故因以名。山下為荻港鎮,嵯峨怪石,秀出林表,與青山鵲起,鼎峙江皋。江北麓為珠金沙,賈似道敗兵,奔還地山,有庵四:曰延禧,曰舊庵,曰如松。其大者曰五燈。叢林散列岩前。取徑修篁,叢檜而入。夕陽歸鳥,舳艫銜尾,至者以千計。停橈繫纜,煙樹迷離,舊稱「荻浦歸帆」 以此。

龍華山 ,在邑西一十五里春穀鄉。高一百二十丈。山有寺,寺有石竇,乳泉滴瀝,里人資以灌溉。俗傳洞通江間,有蘆根湧出,石上產丹桂一株,近千年,香襲里許。清流古剎,幽閴絕塵,枕漱雲根間,不復知有長夏。

紅花山 ,在邑西二十里春穀鄉。高三百丈,陡峻干雲,諸峰攢纍如蓮萼。下為里人造紙處。古澗澄泓,磑碓之聲,響應山谷。過峰腰,半山庵漸入鳥道,真武殿踞其絕頂。俯視雨電,俱在山半。每斜陽初月,吞吐峰陰間,倏忽萬狀,故八景以「紅花晚照」 名。

鵲起磯 舊名「返秦」,俗呼板子磯。明萬曆間,邑令鄧一儒以濱於鵲江,易今名。在邑北五十里春穀鄉。大陽幽脈,盡此奔流。三面環抱,為大江上下要害之區。週遭雉堞,明季鎮帥屯守地也。近岸小港,水漲時以輕舟搖曳而上。山椒佛寺數椽,蔭以古銀杏。登埤極目,通體欲浮。南北墟煙,飛帆劃破,謂之「天生。」一本徐熙畫,信然。戰鳥圻 在邑西四十里延載鄉。一曰孤圻,一曰屬圻,一曰靈山墩。《方輿記》云:「桓溫城赭圻,常懼掩襲,聞下流山鳥噪,一時驚潰,故名。」墩舊在江中,與靈山寺對。宋嘉祐時,徙江岸,去故址百餘步。明弘治間,有大鐘自蜀來,順流而下,至墩前,僧眾得其銅像以歸,鐘仍浮去,為甘露寺所得。今像徙寶山寺中,人猶傳「鐘鳴甘露寺,像鎮寶山樓」之句云。按:《明一統志、通志》俱入「蕪湖縣。」 赭圻嶺 在邑西三十里,與覆釜脈聯。晉時出紫玉一段,攻為器,以獻太廟。一名「赭圻城。」晉哀帝召桓溫入朝,至此有詔止溫,溫遂築城於此。梁南陵縣嘗治赭圻,隋唐為鎮。今惟荒榛斷莽,亂樹昏鴉,墉壘蕭然,樵蘇滿徑而已。

覆釜山 在邑北二十五里延載鄉。一名春穀嶺,一名「寨山。」 頂平如掌,有古廟址,井泉冬夏不竭。傳聞昔人避亂於此,疑即桓溫城赭圻時事也。今鋤者猶得折戟云。

放鷹尖 在邑北三十里延載鄉。高三百丈。瀕江舟行數十里,遙睇一峰,翥入雲際,如篝上鷹初卸絛鏇,毅欲摩空之勢,故名。峰尖側出,平分兩翼為大小磕山,各高一百五十丈。上有龍池,旱禱多應。其中林木幽奇,峰聯路僻。方春,茶筍初肥,筐筥絡繹,遊人多憩息其地焉。

三山 在邑東北三十里。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連峰秀出,卓如文筆。巉然亂石欹江中者,三山磯也。宋陳堯佐泊磯下,夢老叟云:「來午有大風,宜避之。」 至期,行舟多溺,堯佐獨免。隔夕又夢前叟曰:「余江之遊奕將也。」 以公他日賢宰相,故告磯畔為關帝廟。秋清月白,水波不興;疏荻寒煙,空明一片。舊稱三山秋月即此。

黃石磯 在縣西北大江,磯多黃土巨石,故名。明正德十五年,逆藩宸濠泊此,問其名,心惡之,嫌其為王失機也,不敢下。後回南昌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