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曰:「已矣,孤臣熱血,當灑此以報天子。」郁卿則從容談 笑,下令曰:「取土一筐者,賞錢百。」須臾燄息,城守如故。 賊乃稍稍引去。郁卿潛出,率死士尾其後,又斬級無 筭。熊手額曰:「天乎,微李生,闔邑無遺類矣。」東向再拜 泣下。賊退,上功幕府。於是李生之名震大江南北。卒 以諸生不及格,獎慰而已。未數年,熊以銓司內召,而 賊復至,郁卿守禦東城如曩時,有幕府之兵從南來 者,散漫無紀律,南城邏者疑為賊,縛而殲之。郡邑偵 知為兵,懼幕府之詰之也,遂以郁卿擅殺聞,下獄論 斬。會城陷,乃免,迄不知其所終云。

廬州府部雜錄

《郡縣志》:「巢湖在巢縣之西五十里,周迴共五百里,南 出於東關口,東關口在縣東南四十里。巢湖西北至 合肥界,東南有石渠,鑿山通水,是名關口,相傳云夏 禹所鑿,一號東興。」今其地高峻險狹,實守扼之所,故 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巢湖亦名焦湖,在廬州合肥 縣東南六十四里,本居巢縣地,後陷為湖,今與巢縣、 廬江分湖為界。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張 魏公曰:「巢湖之水,上通焦湖,濡須正扼其衝,東西兩 關又從而輔翼之,餽舟難通,故雖有十萬之師,未能 寇大江。」薛氏曰:西自皖,東至揚,多斷流為阻。故自前 世征役舟師,皆出東道,如吳邗溝、魏廣陵、周鸛河等, 率資𨻳水之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廬、壽一路,陸有東 關、濡須、硤石之阨,重以陂水之限,最為險要。

盧潘之辯。合肥曰:《漢書》:「淮南王殺開章,葬之肥陵。肥 陵,肥水之上也,在壽春。應劭云:『夏水出父城東南,至 此與肥合,故曰合肥』。」今按:肥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 里許,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經合肥縣南,又東南入 巢湖;其一西北流二百里,出壽春,西投於淮。二水皆 曰肥。余按《爾雅》:歸異出同曰肥,言所出同而所歸異 也。是山也,高不過百尋,所出惟一水分流而巳,其源 實同,而所流實異也,故皆曰「肥。」今二《州圖記》皆不見 夏水與父城,惡睹其謂夏與肥合者乎?合於一源,分 而為肥,合亦同也,故曰「合肥。」而云「夏與肥合」者,亦應 氏之失也。

高誨《地理辯》曰:「馬氏《輿地考》,廬為古廬子國,予疑其 治當在今廬江或無為,而今之府城,是即秦時合肥 縣治也。漢以其地分為廬江、九江二郡。」按廬江所屬, 為縣十二,若舒、居、巢、襄安、潯陽、皖等處,皆在今邊江 及江南一路。九江所屬為縣十五,若壽春、逡遒、合肥、 歷陽、鍾離等處,皆在今淮以南一路。至晉改九江曰 淮南,并廬江為二郡,其合肥仍屬淮南。使合肥即為 郡治,則當屬廬江,而不當屬九江暨淮南,豈有倚郭 之縣而分屬他郡耶?又《晉史》載「袁真為廬江太守,攻 合肥,執南蠻校尉桑坦,遷其百姓而還。」則郡縣之分, 遠近之勢,彼此較然矣。至梁改合肥為合州,而隋復 改為廬州,則移郡治於肥,當自隋始也。唐因之為郡, 領縣五,曰合肥、慎巢、廬江、舒城、觀。今日所屬即隋唐 遺制也。

蟂似蛇,四足,能害人,賈生所謂「偭蟂獺以隱處」者也。 今蟂磯有老蟂寺,僧能得其嗜欲,客宿者輒為蟂所 啗。

《春明夢餘錄》:「廬州舒城北峽關入蘄黃巢縣東關、西 關為江准要路,山由岷蜀來,至此始斷,開一峽口。舒 城又有臥龍、石索二山寨,險要。」

《舒城志》有羊舌城,不詳所造。按任忠北伐,克羊石、霍 丘二城,「舌」字恐即「石」字之訛。

龍舒在淮最殷富,金人之南,江、浙無所不至,獨不入 其境。說者謂其語忌,蓋以「舒」之比音為「輸」也。

《無為州志》:「吳重鎮濡須塢。濡須口,東興,東關,巢湖。」《杜 氏通典》:「和州歷陽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有濡須水,建 安十七年,孫權築塢於此。」《郡縣志》:「濡須塢在和州含 山縣西南二百十里。濡須水源出巢縣西巢湖,亦謂 之馬尾溝,東流經亞父山,又東南流注於江。」按:濡水 與和州含山縣分,中流為界,濡須山在含山縣西南 七十五里,與無為軍七寶山對峙,中為石梁,鑿石通 水,山川險阻,吳魏必爭之地,吳據其北築塢。《水經注》: 「江水自濡須口又東,左會柵口。柵水又東南流,注於 大江,謂之柵口水。」《輿地志》:「柵江口,古濡須口也。吳築 兩塢於北岸,魏置柵於南岸。」今柵口、裕溪、當利三處, 皆南北衝要。柵江,在歷陽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與無 為軍分界。周氏曰:「魏之重鎮在合肥,孫氏既夾濡須 而立塢矣,又隄東興以遏巢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