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屬濠州明屬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五河縣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為魯、宋、吳三國之境。秦屬泗水郡。漢為臨淮、東海、沛三郡地。後漢以其地合於下邳。晉為臨淮郡地。南北朝宋為彭城、下邳二郡地。東魏為東楚州地。後魏及隋,下邳郡地。唐為泗州地,屬河南道。宋咸淳間,城五河口為安淮軍,置五河縣,以沱、澮、漴、潼合派於淮,故名。元初屬臨淮府,後又屬泗州,隸淮安路。明改隸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虹縣

《禹貢》徐州之域。周為青州地。春秋時宋地,後為楚邊境。秦屬泗水郡。漢為紅陽、夏丘二縣地,屬沛郡。東漢屬沛國。唐武德四年,以夏丘、榖陽置仁州,又析夏丘置虹。六年,省夏丘。貞觀八年,州廢,以虹隸泗州。元和四年,置宿州,以虹為屬縣。宋復屬泗州。元祐元年,割本縣靈璧鎮為縣。南渡後,沒於金,城郭為墟者六十餘年。元至元十三年,江淮行省承制復立縣治,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後改屬泗州,隸淮南路。明改隸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壽州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楚。秦以其地為九江郡,置壽春邑,屬九江郡。漢高祖更九江為淮南國,元狩元年,復為九江郡,屬揚州。後漢因之,為九江郡。魏曰淮南郡。晉因壽春縣為淮南郡,兼置揚州。東晉改壽陽郡。宋初為淮南郡,置豫州,兼置荊河州。齊因之。後魏改曰揚州。梁亦曰豫州,尋改豫州曰南荊河州。陳為豫州。東魏、北齊、後周皆曰揚州。隋文帝改曰壽州,煬帝復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天寶初,改壽春郡,領壽州安豐、霍丘、盛唐、霍山五縣,隸淮南道。乾元元年,復為壽州。二年,置淮南西道上元二年,徙治安州。五代唐為順化軍。吳為忠正軍。南唐改清淮軍。周世宗克壽州,以潁州之下蔡來屬,徙州治焉。在淮北,復為忠正軍。宋開寶中,廢霍山、盛唐二縣。政和六年,陞為壽春府,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分屬淮南西路。南渡後,下蔡沒於金,以安豐縣為軍,復府治於壽春。元至元十四年,置安豐路,領一州五縣。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為安豐路,以臨濠府為濠州,領鍾離、懷遠、定遠三縣,下蔡、蒙城俱屬。明初,改路為壽春府,尋改壽州,領蒙城、霍丘二縣,屬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四里。

霍丘縣

《禹貢》揚州之域。蓋古蓼國,偃姓,皋陶之後。春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西漢蓼縣屬六安國。東漢為侯國,屬廬江郡。西晉蓼縣屬安豐郡。宋、齊、梁、陳並屬豫州。隋開皇十九年,置霍丘縣,屬壽州。後以壽州為淮南郡,縣即屬焉。唐武德四年,以松滋、霍丘二縣置蓼州。七年州廢,省松滋,因以霍丘屬壽州。宋因之。元隸安豐路。明改為壽州,縣即屬焉,隸於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蒙城縣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為楚東境。漢為山桑縣,屬沛郡。東漢為山桑侯國,屬汝南郡。魏晉並屬譙郡。後魏置渦州渦陽縣。梁克渦陽,置西徐州,後置北新安郡。東魏改置蒙郡。後齊廢郡,置蒙縣。隋開皇改渦陽為淝水縣。大業初,復改山桑縣。唐天寶初,更名蒙城,屬亳州,隸河南道。宋因之。金屬壽州。元隸安豐路。明改路為壽州,以縣屬之,隸於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泗州

《禹貢》徐州之域。周屬青州。春秋徐子國地。吳滅徐,為魯、宋、吳三國之境。後屬楚。秦屬泗水郡。漢初,屬沛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臨淮郡。後漢改臨淮為下邳國,屬徐州。章帝時,以其地合於下邳。晉分下邳屬縣在淮南者置臨淮郡,治盱眙。宋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後魏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梁改東徐州。東魏改為東楚州。陳改安州。後周改泗州。隋初更名徐城縣,尋復改泗州。唐初亦名徐城。唐末為吳楊行密所據,建靜淮軍。宋復為泗州,屬淮南路。熙寧五年,隸淮南東路。建隆二年,廢徐城縣。乾德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義二縣為屬。紹興十一年,割以遺金,隸南京路。元復為泗州,領臨淮、淮平、虹、靈璧、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