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岳山 ,在治東南六十餘里。山與無為州界,上有南岳行祠。又一小山名「小岳。」

礬山 在治東南四十五里,出礬。《一統志》作「昆山。」 唐置礬場。按:宋時割置無為州,今山在南鄉,其礬課所,明洪武初革。山之東北有祠山,廟下有礬棚。硃砂澗在東北子山,名洪家坳,監察御史盧璟墓在焉。

鐘鼎山 在治東南五十里,一名「鐘子山」 ,盤礡甚遠。巔有龍池。山東南有龍潭沖,其泉四時不竭,灌溉田畝。西亦有泉,灌田兩泉歲迭為盈縮,妙不可測也。

三公山 在治東七十里。舊以吳中叔姪三人同第,又以山有三峰,故名。《明初分鄉圖》,亦以「三公」 名其鄉。今考之經亭,《吳氏家乘》,大都皆緣此三人而得名也。舊引「白雲鎖斷三山峰」 之句,未詳。

大凹山 在治西南四十里。其山四圍高中卑,故名。巔有龍王祠,山腰有風洞庵,麓有觀音庵、仙女石、南岳廟。山勢險恠,尖斜不一。《冶父碑記》作「女羅山仙女石。」

石龍山 在治西三十里高皇嶺邊。岩石如龍,可容十數人,泉水一股內出。

秀山 :在治南六十里。石上鐫「秀拔」 ,東南水外之屏障也。

卓馬山 :在治南七十里,以形名。

釜頂山 在治東南七十里。形如覆釜,故名。西有一峰最秀,峰下一岩石如屋,舊有庵,號「西峰。」 浮祥山 在治南三十里。三寶寺在其麓。斗壁山 在治東南。山形錯落如斗,故名。龍門山 在治東南四十里。內有洞,可容七八人,口有泉流。

鴨池山 :在治西二十里。巔石有池,池邊鴨爪跡儼然,因名。

寨基山 在治東南七十里。山頂四圍如城,舊傳為金華寨。其飲馬池與寨址猶存。

黃石山 :在治東南七十里。麓名黃沙坊者,田地寬衍膏腴,上有石牛仙人洞。或作「黃沙山」 ,非也。

抱龍山 :在治南五十里。上有龍井泉,旱時應祈。

石被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黃陂湖邊。入水百餘步,有麻城寺,山水奇勝,可供賞翫。

梅山 在治東南三十里。山多梅,故名。或曰曹操行軍望梅止渴處,非。上有廬江王墳,俗曰「王婆墩。」 相傳風雨暝晦,有金石聲。

姥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白湖東。上有老姥廟。山下湖之極深處。煙波釣叟避亂,舉家沉於此。歲旱水涸,其船或見。

馬頭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山之西有渡,曰「馬頭口。」 東有竹林寺,寺旁有桃花、仙人二洞,其山口名「石龍。」

鉛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其山出鉛麓之澗中,人多淘沙煎銀。

毛公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漢毛義隱居於此,讀書之洞猶存。

天井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無為分界。上有天井,四時不竭。世傳有龍蟄其中,旱時應禱。白雲山 去秀山口數里許,岩南有白雲庵,屬桐城界內。

五馬山 :在治北七十里。

棲鳳山 在治東北三十里。世傳鳳凰棲此,故名。道旁有塔,今廢。其嶺捷路達無為。

佛子嶺 :在治東北十五里。路達慕城等處。北首山尖有大小石屏,四面奇峭可愛。

諸葛嶺 在治東北二十里冶父山上。昔名「走馬」 ,因諸葛武侯說吳,道經於此,故名。

紅桃嶺 在治西四十餘里馬槽山上,路通桐城及大城等處。

分路嶺 :在治東北二十餘里。大小路於此分,故名。

高皇嶺 :在治西三十里,大小二處,路達甘泉、白茅等處。

走馬嶺 在治西四十餘里。即上劉郎寨之路。白茅嶺 在治西四十里,《唐志》所謂白茅山者,其路達舒城,往來避冷水,巡檢盤詰者率由此。佛兒嶺 在馬槽山,東西各一,石刻佛像,故名。路通舒城。

分水嶺 在治南六十里秀山上分水處。一流為黃泥河,一流為瓦洋河。

繳詞嶺 在磚橋山內,舊有「申明亭」 ,遺址尚存。分鄉嶺 在秀山裡,與無為州界,路達無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