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墨池 在州西北,宋米芾為守時所鑿。初厭蛙聲之煩,取瓦書「押」 字投之,自是無蛙鳴。

嘉蓮池 在州治北,池中多紅蓮。

錦繡溪 在州治內學宮前,郡人多有題詠。舊誤稱「在州西南十五里。」

太守泉 在景福寺。太守米芾飲而甘之,謂能愈疾,因題云:「甘泉如惠山,泉之得名由此。」 笑泉 在軒車山東。往來泉所者,嘿然不言,水亦澄清。若語言喧囂,泉即滾沸如笑,故名。南池 ,在州城南。

仙人井 在州治北三十里,冬夏不竭。相傳洞賓過此,取水飲之。今石上故跡尚存。

墨泉 ,在白鶴觀。泉水本白,每歲下元變而為黑,經旬如故。

雙泉 在雙泉山上。有二穴,左名黃龍,右名「白虎」 ,四時不竭。

巢縣

臥牛山 城依以立,形似臥牛,故以為名。相傳巢父、許由偕隱於此,今紫微觀其故址也。其山自岠嶂而來,西迎長湖。旂山左護龜山,右托東山 ,在縣東一里,相傳即箕山許由棄瓢處。唐為劉知幾書院。明景泰初,立東聖宮蕭公廟。旂山 去縣十里,即亞父山,以山形似旂,故名。鼓山 與旂山相鄰,山形圓似鼓,恰與旂稱,故名「鼓山。」

岠嶂山 在縣東北,去城七里,為巢主山。石牛山 在新安鄉,去縣北十里。山有巨石,名「牯牛石」 ,即以名山。其山後金庭,前岠嶂,統連一山。

金庭山 在新安鄉,去縣東北十里,岠嶂山之分泒處。其山高聳,道書為「十八福地。」 山坳有金庭洞,外有曲水。《廣輿記》云:即杏花泉,王子喬登仙處。

紫薇山 在縣北十里金庭山下有紫薇洞,舊建有紫薇觀,明洪武初移入城內臥牛山王喬山 在縣北十里金庭山分峽之山。世傳王子喬採藥於此,後又呼為「黃山」 ,言其山產黃精也。唐天寶中,改名王喬山,下即王喬洞。萬家山 在縣北二十里,為四會之衝。山南有孔子回車古衖,山北為萬山鋪,其山亂石磊磊,不便人行。明景泰壬申,邑令閻徽修治之。嘉靖庚子,邑令甄偉鳩工開鑿,始有石路可行。山口有巢、許二賢祠。

鳳凰山 在縣西北十里,為縣治後障。其山三峰,中峰雙層。有雲臺宮,供三官聖像。

平頂山 在鳳凰山後,其東峽名「關兒口」 ,為古關寨,下有東嶽行祠。

石㜑山 在平頂山右。上有石峰,里人呼為「石婆婆。」 北臨瓦子圩。

馬鞍山 與石㜑相連,去縣十五里,其路崎嶇,出《紅石板》。僧人宗璹修路,約二百餘丈。龜頭山 去縣十五里,俯瞰焦湖,其形如龜。對湖之南有桃溪,嘴形似長蛇。

青臺山 ,一名「蘇道山」 ,在新安鄉,離縣治二十里。山有雲氣即雨。

峏山 ,在柘皋下鄉。一山四丘壑,去縣四十餘里,其山有龍王廟,下有白龍洞。《一統志》又作「栭山」 ,因山出小栗也。

四馬山 在柘皋下鄉,或云「駟馬。」

西鳳凰山 ,在柘皋下鄉,去縣西六十里,其形如飛鳳,故名。上有龍王廟,祈雨多應。又建有真武殿,下有鳳凰古寺。

方山 在柘皋下鄉,去縣西北七十里,與合肥連界。上有古井龍王廟,《合肥志》亦載之。

尖山 在方山相近處,旁有尖山寺。

塔子山 在西鳳凰山下,又名「塔兒山。」

壺瓶山 :在西鳳凰山西近四頂山處。其山聳峭如瓶。

浮槎東山 山與浮槎山連,為合巢分界處,彌望童山。

東黃山 在柘皋鄉,去縣北六十里。其山有三百六十頂,周圍一百二十里,東接含山界,北接合肥界,東北達全椒界,為東南諸山之少祖。其由南而西,結巢縣,由北而東,結含山、和州、江浦、六合一帶大山,中間各山衖俱有泉,四時不竭。又名「龍泉山。」 昔宋姚觀察結寨山內,出拒金人,各處虛張旂幟,其實不下百人,止二十四騎耳。八公山 在柘皋鄉。《水經注》云:山上有淮南王安廟。《方輿勝覽》云:「非苻堅所望,草木皆兵之山也。」 相傳八公初欲見王,皆鬚眉皓白,門者曰:「子休矣,王方好仙,子無駐衰之術,何以見為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