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皆化為童子,白日昇天,在此處也。

耀子山 山谷甚麗,上有滕家塋,在西北鄉,與黃山相鄰。

石鏡山 在包家坊,黃山之巔,有巨石丈許,形圓如境,光可照人,故名。今為牧童燃火燒昏其半。

「南寨山  」 、北寨山 ,亦與黃山相近,意古人結寨處,故名。

「大望湖山 」 在柘皋上鄉。

「小望湖山 」 在柘皋上鄉。

大尖山 二,俱在柘皋上鄉,與前尖山在方山相近者各別。此山近靳氏之居。

小尖山 :此山近李氏之居。

「石馬山 」 ,在黃山之南畔,下有古人庵。以上數山,總不越東黃山一處。山勢盤亙,其稱名當更有不止於此者。

龍山 ,在柘皋上鄉,去縣北六十五里。上有廟宇,與西斗澗相近,山亦幽雅,可恣遊樂。

銅坑山 ,在柘皋鄉,去縣西北七十里。舊有坑出銅,今無。

站山 ,在柘皋鄉,去縣四十餘里。

求雨山 在黃山東,其南頭係巢縣管,其北頭係含山縣管。

青龍山 ,又稱「青龍尖」 ,上有祖師殿,為黃山中龍少祖,或曰亦縣龍分支之祖。

小獨山 在下閣鎮東首,去縣三十五里,通全椒路。青龍山下突起一峰,為大龍護峽,遙與含山界上蔣家小山相對。

峙刀山 去縣二十里,山北為《萬家山》分支處,山南為金庭山分支處。明季為不逞之徒橫踞取煤,於縣基則挖傷祖氣,於民田則銹水流溢,大傷禾苗。

湯山 在新安鄉,縣東北二十里,下有溫泉可浴。明末黃藩鎮作屋覆其上,周繚以磚牆。其旁半里許有冷泉,其寒徹骨。按:《通志》作「半湯山。」 「驢子山」, 湯山之過龍也,小山橫亙兩大山之間。

特留山 在湯山之東,為巢、含兩界之山。其北則含,其南則巢。

「大分山 」 ,俗名「大峰口」 ,在青龍山下,路名「馬站」 ,長十餘里,民人王以仁修。

峽山 ,在峙刀山南畔,與金庭山為過峽處。下即大力寺與大力泉。

姥山 在焦湖中,為巢、合,湖中之界山也。其北為西湖,合肥轄。其南為巢縣。轄山之田乃合肥田。自姥山而西南為南所,自姥山而東南為北所,長河通流者為東口所,其漁課皆在巢、納。以上諸山皆湖北山。

東龜山 在新安鄉東三十里,以形名,上有寺,舊名濡須寺。有石池,四季不竭,古井深十丈,井欄有「濡須寺」 三字。頂上舊有塔山,乃巢邑水口之禽星塔,乃巢邑儒學之巽峰也。今寺之頹者已為僧人恢復,而塔之頹者尚未修復。

七寶山 在新安鄉東龜山後。山有巨石,鐫「煙霞亭」 三字。杜子美詩云:「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 相傳此山原有禪寺,今廢。曹魏時,濡須山為東關,七寶山為西關,兩關對峙為險。時河行龜山尾後,今之河尚未開也。後煙霞亭廢,巨石鐫字俱不存。

望湖山 一名「望夫山」 ,一名「貞女山。」 山頂有磚石臺基并竹絲凹針孔。山東有煙霞墩,即七寶山。旂竿夾石高丈許,墩下即煙霞亭基址古井磉石見存。亭下有娘娘廟。明嘉靖三十七年,鄉人掘石修城,得斷碑,有宋乾道年號,鎮遏使知巢縣所作也。餘字模糊不可辨。

割股山 一名「馬鞍」 ,在新安鄉離縣東南三十里,與無為州連界,昔有孝子割股,故名。西有麻姑小山,俱縣水口,《形勝》

伏虎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新安鄉地。此山與大秀山相連,山勢蹲踞如虎,故名。或云即秀山鋪呂婆店伏虎事,因以名山。

白牡山 在新安鄉,因山多產白牡丹,故名。其山高峻盤旋,頂上平坦,寬數十畝,有天池井庵。「南方山 」 在新安鄉,與浮穠白牡相連。山勢頂平旁峭,上有方山庵,久廢。今重修建莊嚴。浮穠山 一名芙蓉山,在眾山內。上有守望軒,今改為芙蓉庵,並列十景之內。

石壁山 在張家山內。石壁峭立,飛流瀑布,下有朝陽庵,張姓民人世居其地,因概名張家山。大秀山 ,在新安鄉,去縣南三十里,為縣治儒學。面山,其峰聳秀,嘗有雲氣往來。宋楊傑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