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石馬崖 在縣南十七里,有石如馬像。

崇山 ,在縣南二十里。其山高峻。

文峰 在縣南門外,知縣歐陽祥龍新作儒學。天人山 在縣北三十里,險峻有寨。

雨淋崖 在縣東三里許。崖陰有龍井,居民謂其井「通海島。」 或投石於中,雷雨隨至。

龍潭洞 在縣二十里,廣福山之次。其洞深邃,內有泉,滴石成竅如盂。

湯池 二一在縣東北五里,其泉滾沸,人多浣濯其間,順流而下,灌田發苗。一在縣西五里許,泉亦如之。

霍山縣

霍山 ,古南嶽,即霍山也。虞舜南巡狩始至此,峙於邑之西南,群峰拱衛,崒削插天,屏障環列。《稽古圖經》,大地之勢與脈,起自崑崙入中國,而為三大幹,中幹最王。自關中岷、峨至中嶽,嵩高為祖,江淮兩瀆夾送,歷商城、黃梅而入霍山,為天柱。禹奠高山,故以霍為南嶽。然則霍嶽固揚之重鎮,不第為一邑重也。《爾雅》云:「大山宮,小山霍。」 註云:「宮猶圜繞也。」 謂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謂之霍。又曰:霍之為言大小也。隋開皇九年,始定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矣。《黃庭內經》曰:霍山下有洞,通二百里,司命真君之府。有西北東南四門,中有五香飛華金瓶之寶,神膽靈瓜,食之者至元有天池,北有龍湫,南有風洞、嶽井。旁有試心厓、凌霄樹,武帝所植。碧桃花、萬卷堂,堂為宋狀元焦煥讀書處。《碑記》以為焦鼐,未詳。

灊臺 ,距縣三里,在古城西。一山突兀,底柱河中,狀如石臺。臺有寺,頂建觀瀾亭,亭下石崖鐫「赤壁」 字。後有二小山,亦在河中,居上流,曰雙眉。登臨勝覽,無踰此地。漢武帝登封,尊為南嶽,道家謂之司元洞府,九天司命主之。《漢郊祀志》云:「元封五年冬,南巡狩,至於盛唐。」 即今霍山縣,望祀虞帝於九嶷。登潛天柱山,《南唐新書》云:「霍山在潛,縣名也,屬廬州郡。」 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五嶽之南嶽也,至軒轅乃以潛、霍之山為副。」 卓筆山 ,在縣東南十里,其狀如筆。

文筆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指封山 在縣東三十里。漢武帝南巡歸,登復覽山,見此山峰峻拔,乃指封為霍嶽之副,故名。復覽山 ,在縣東二十里。漢武帝復登此,顧瞻南嶽,故名。宋時戍守此處。

通光山 ,在縣東北十里。山有石竅,通光如月狀,故名。

撞下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相傳程伊川長子端中先生墓及程萬二、萬三宣教墓存焉。虎立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形名。

五峰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三迴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又名三曲山。中有小港,水勢縈迴凡三灣,故名。

四望山 ,在縣南六十里。高一千八百丈,登眺極遠。

甄家山 在縣南七十里。相傳元甄氏女,幼斷葷,長不嫁。至正間入此山得道,立石飛昇。鐵爐山 在縣南九十里。相傳仙人于此煉丹,有爐址。

金子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色似金,故名。白石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盡白石。

雙山 在縣西五里。兩山並峙水中,與灊臺相望。

掛龍尖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飛泉瀑布,遙望之如白龍懸掛。

六安山 ,在縣西三十里。上有寨,曹平章屯軍之所,四門基址尚存。

平頂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嵩山 ,在縣西五十里。

日魂山 ,在縣東三里。

月魄山 ,在縣東二里,與「日魂」 對峙,每歲迎春於此。

聖人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石壁峭立,仰視欲壓,壁間有巨掌跡。

老鸛嘴 ,在縣東十五里,以形名。

馬鞍山 ,在縣西四十里,以形名。

烏梅尖 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兩峰多產梅。北峰下有雷公洞,作霧即雨,土人以此卜之。四十八盤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往來行旅荷擔陟降者,必用杖撐擔而立,凡四十八拄始盡,故名。

《萬人愁 》,在縣西八十里。

陶成忠山 ,在縣西八十里。石徑崎嶇,旁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