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州城池 》州城始築於曹魏,歷代廢興不一。宋初,改鎮為軍,乃營壁壘。迨兩淮用兵,始築垣墉。元末,土人趙普勝據之,歸明後,即命為守禦,檄知州夏君祥督葺,城始成。週圍九里三十六步,高一丈二尺,腳闊七尺,上廣四尺。東以花林大河為壕,深一丈,闊五丈九尺。城門六:「東曰楚澤,又曰朝宗」 ,今大東門也。「又東曰東津」 ,今小東門也;西曰「大安」 ,南曰「九華」 ,又曰「薰風」 ,今南門也;「東北曰倉埠」 ,北曰「鎮淮」 ,又曰「迎恩」 ,今拱極門也。嘉靖三十五年,用郡人劉崙議,申巡按御史吳伯朋興役創建。城腳入土計尺二,出土壘腳疊石三,磚甃至頂,計高二丈四尺。凡為樓座六,窩鋪十二,為城之定式。崇禎八年正月,流寇沿掠廬屬,遂議加城。每併兩垛為一,修砌馬道,為巡緝計。崇禎九年,拆六門一口橋于晏公廟前,甃砌滾壩,障水防禦,旋為水潰。崇禎十年濬城河,深闊數倍往昔。
皇清順治六年,「西南城崩,一百四十餘丈,知州方安」
民修
巢縣城池 ,春秋始城巢,其後沿革無考,元作土城。元季兵擾,守帥王珪築磚城,高一丈,週四里一百九十餘步。後漸廢,止存東門曰「賓暘」 ,北門曰「迎恩。」 本《隆慶舊志》。今二門尚存。明增築土城,嘉靖二年,知縣李謨建,復增築磚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竊發海上,直薄維揚。侍御馬斯臧命知縣嚴宏建造城垣,週圍十二里,高二丈三尺,厚六尺。上建四門城樓:南曰「迎薰」 ,北曰「拱極」 ,東曰「朝陽」 ,西曰「濱湖。」 隆慶四年,知縣易可久修造北門,增外城樓,扁曰「鎮朔重關」 ,又曰「維南固北。」 萬曆八年,知縣陳經言捐貲鳩工,城堞一新,便民。城門五處:一名小東門,一名舊南門,一名小西門,一名崔家鐵門,一名毛家巷門。今止存小西門,為「通道。」 存舊南門,亦不通人行。餘三門俱閉不開。崇禎十一年,知縣甯承勳因流寇往來,連破數次增築之,城高數尺。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傾十數處,共計二百餘丈。知
縣于覺世捐貲督工堅築之。城東西兩門舊有壕塹,因居民久占,蓋造房屋。崇禎十三年知縣甯承勳周覽大勢浚之。居民多撓其說,承勳力主焉。遂督工挑浚,下皆磚石,原屬「古塹。」
六安州城池 州城歷漢、唐、宋皆土垣。明指揮王志守禦。初甃以甓濬溝碞,嶮可恃,高一丈五尺,週圍三百五十步。正德壬申,流賊寇六,圍三晝夜,幾陷。甲戌,知州李袞協指揮劉芳撤而新之,增置敵臺二十七座,高二丈三尺,週圍一千一十丈,址闊三丈二尺,面闊二丈三尺。東西廣七百六十步,南北袤五百六十丈,「有奇,垛一千三百六十四口。」 修築民十之七,軍三,戍守軍十之七,民三。壕深一丈四尺,闊七丈有奇,周七里一百八十步。自鎮南門迤東至武定門,弔橋畜水如故。自鎮南門迤西至通濟門,多石梁,水傾易涸。自通濟門迤北至武定門,舊引河水入灌,後為民居侵塞,而壕斯湮矣。門四:東曰朝京,南曰鎮南,西曰通濟,北曰「武定。」 有樓,有月城,月城有小樓。嘉靖癸丑,同知鄧向榮以《堪輿說》,於學宮西北間闢便儲門,取運道達舟甚便,且引淠河之秀。隆慶辛未,知州唐可封改題曰「文昌門。」 萬曆己卯,知州楊際會為倉庫大計申閉。辛巳,知州李懋檜以有關文運,乃加葺倉庫,高其牆垣寘棘焉,而文昌門復闢,合四門而五焉。水關二,一在州治北,一在州治南,皆通河。窩鋪二十七,營房五,門各三間,砲臺八,古銅將軍砲八。自崇禎乙亥流寇抵境,城守加嚴。壬午五月,為賊革裏眼襲,八月又為賊張獻忠用地雷轟陷,殺戮殆盡,城樓灰燼,所存舊堵,僅百十之一。冬,安廬道張公亮移守六安,董署州事,通判羅傑修治舊垣,依次增飭。歷數年,士民群集。知州徐潘議令各門整砌,而門樓敵臺,缺者難補,虧者難增,不及舊制多矣。
皇清定鼎後,知州劉克孔動工整理,剋期告成,年深。
多圮。康熙丁巳,知州王所善捐俸修砌,完固如初。東門外關廂約二里許,省部交會,行旅往來,貨物流通。南門外關廂約二里許,英、霍二縣通衢。西門外關廂約三里許,通西山諸鄉鎮大路。北門外關廂約二里許,陸通濠梁上達
京師各省水通正陽關,西抵「朱仙鎮」 ,東抵淮安。凡
豫省客貨,由水路溯淠而至龍津渡,即於北關登陸赴孔城南入於江,而兩淮引鹽亦由洪澤湖溯泗入淠至龍津,而桐城、舒城、合肥諸邑皆於此運銷焉。豫章、東粵客貨,由孔城登陸而至北關,即於龍津渡過載,順流以往正陽故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