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高家溝渡 在城東南四十里。

盛家嘴渡 :在城北三十里。

鐵毛河渡 :在城東北四十里。

葉家渡 在城東北五十里。

開城橋渡 :在城西四十里。

陶家墩渡 在城西北四十里。

駱家渡 在城西北四十三里。

廬江渡 在城西北五十里。

襄安渡 在城南四十里。

瓜城渡 在城南四十里。

永安河渡 :在城南四十里。

馬家渡 在城南五十里。

王家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晉家灣渡 在城東南五十里。

黃家渡 在城東南五十五里。

伍家渡 在城東南五十里。

樊家渡 在城東三十五里。

魏家渡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

陳家渡 在城東五十里。

鍾家渡 在城東北三十里。

張溪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俞家渡 在城南五十里。

劉家渡 在城東南五十五里。

顧家渡 在城西南六十里。

梁家壩渡 :在城西南五十里。

臧三渡 在城西北五十五里。

海獅渡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巢縣

東關   西關 。宋張孝祥詩「二關形勝千年壯」 ,即此。

小關口 在縣西,去平頂山口一里許,俗亦名「關兒口。」

斗陽關 在縣山北三十里。兩山陡峻,中開一逕。前代設有關難考,為含山、和州、滁州通路,又名「陡岩關。」

浮橋 在城南,跨天河南北。宋、元時有浮橋,因兵廢。明設浮航為橋,往來客商經此,皆納課稅。泰昌元年,始革其橋,興廢不常。弘治,知縣林宗哲曾設官舫,革私渡。隆慶間,知縣易可久、萬曆間,知縣李時隆、陳經言相繼增修。十七年,知縣馬如麟重建。天啟間,掌印州守陳賢才修造一新。及崇禎八年,因流寇之變,撤去浮橋。數年,又設官渡。嗣後居民因往來不便。又公建浮橋,日久朽壞。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聶芳捐貲百金,教諭張茂枝捐。

貲五十金,督勸紳衿士民有力者捐輸。鼎建義民劉昌遠捐貲五十金,製造鐵錬百餘丈,有石碑記其事於「河南水口。」

廣濟橋 在縣東聚賢坊。年久填塞。

珍珠橋 有二處。《舊志》云,在定林寺前,今已填塞。一在東門外聚賢坊鍾家巷。康熙十年,邑民高克昌捐貲多金,獨力成之。

施家橋 《舊志》為豐稔橋,在縣東城外。

駟馬橋 在縣東蕭公廟前。

小虹橋 在縣東蕭公廟東。

抱書橋 在蕭公廟東五里。宋時,呂士元抱書溺此,後人因以名橋。年久傾壞。

皇清康熙間,僧募化重建,并置小庵於其上。邑人楊

于芳撰記

時熟橋 在縣東三十里釣魚臺旁。時熟保地方,故以名橋。歲久傾廢。今武紳辛承祚并居民云:「此橋係地方風水」 ,堅議重建。

夏家橋 在樂城圩。原夏姓建木橋。後李芳春父易以石橋,而其名未改。

普濟橋 在縣西門外,俗呼「板橋」 ,後建石橋。明成化,知縣費廣重修。崇禎間,寇變拆毀,架木通往來。今建石橋。

新興橋 附近釣臺,源自竺塘,稍由響灘出黃家壩。建於明永樂間,修於萬曆間,以其近黃姓之村,俗名「黃家橋。」

西安橋 在縣城外之西南,係木為之。明舉人張承芳始建石橋。崇禎年,寇亂,拆毀架木橋。今

皇清康熙七年,義民劉昌遠捐貲百餘金,重建石橋。

旁有「臨河石臺」 級,係邑民郭尚義捐建。

通津橋 俗呼「和尚橋」 ,在小西門外。明景泰年,僧募建,故名。崇禎年寇變,拆毀架木橋。今居民公議輸金,仍用石建。

西聖橋 與通津橋相近,係明景泰年建。年久橋崩路頹,水漲病涉。

雙橋 去縣西十里,在鳳凰山西三里許。「鎮南橋 」 ,在縣河南,原係木橋,本坊民陳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