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始建石橋。明崇禎間,寇變拆去,仍架木通往來。盧家橋 去縣四里竇家嘴

黑象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鄢家橋 去縣南十二里。知縣馬如麟建,因稱「馬公橋。」 今仍舊名。

鳳舒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

散兵灣橋 在縣南三十里。

石次橋 在縣南,添保鄉十字河。

張師庵橋 在縣南六十里。

荷葉澗橋 在縣南八十里。

笪橋 在高林橋上五里許。

高林橋 在縣南六十里城隍廟前。創自宋嘉定七年。咸熙八年重修。原有石碑。後石橋山水衝頹,架以木梁。今木又廢,以筏通往來,大不便於民僧,募建尚未竣工。

李公橋 原係明鄉官李逢春之曾孫名「恭」 者所建,故名。在鎮巢驛左,歲久淤塞。

通駟橋 俗名「釣橋」 ,在縣北門外。橋接通衢,因築土城,掘通壕水,架木為之。後有言此乃縣治來脈過峽處,不宜深掘。且路兩旁原有二墩,名為「護胎關」 ,係縣城。後居民漸平為地,猶有跡可見,多謂不宜平也。其橋復以石造。明崇禎年寇變拆毀,易以木梁。

皇清康熙十三年,義民岳岫重建,捐貲約百餘金。獨

力任之,改名「石麟橋。」

紫微橋 俗名「寇家橋」 ,今又名「韓家橋」 ,在縣北七里。

半湯橋 在縣北十五里。

《獨石板橋 近下閣數里許》。

迓豐橋 切近下閣。明洪武知縣林宗哲修,嘉靖年重建。

馬公橋 在下閣東岳廟旁。明弘治辛酉,馬汝礪改木橋為「石橋。」

穿橋 又名「歪橋」 ,過下閣十五里。

探花橋 ,近柘皋三里。橋成,遇登科者,故名。「孔探橋 」 ,在縣北五十里。相傳孔子至此,以杖探水,後人造橋,因名。

玉蘭橋 在柘皋街。「明弘治十七年修。正統間,知縣劉匯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大水沖頹。隆慶六年,知縣柳應侯特命羅漢寺僧圓還募眾重修。」

沙澗橋 ,過柘皋十五里。

北潭橋 在下閣北十里黃山隅,土民王寬建。「清水澗橋 」 在北山口。

尉子橋 在黃山東十里,宋營州觀察使姚興死節處。金人弔以詩曰:「當時若有援兵至,未必將軍死。」 尉橋即此地。

包家坊石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明成化間,王以仁修,久圮。隆慶六年,鄉民何錦紏眾重修。東口渡 在縣南東口便民倉前。商賈行旅往來,秋冬輸糧者便焉。

柳家渡 在縣西南晏公廟前。昔義民柳芳造舟,以便利涉,今移陸家嘴。

羅家渡 在柘皋河口。知縣周思充命鄉民吳仲寶用青石築砌南崖,惎便往來,因改名「周公渡。」

袁家渡 《清溪河渡》。

蕭公廟前渡 俱屬新安鄉。

《雞魚河渡 》,《銅煬河渡 》,《馬尾河渡》。

高林河渡 。楊家渡  。杭家渡。

徐家渡  。蔣家渡  。莢家渡。

洪家渡  、三家壩渡。

南津官渡 未立浮橋前。舊名。

《重陽渡  》。《柘皋渡》。

六安州

通濟橋 在西門外。明洪武間,指揮王志建。永安橋 在西門外。明嘉靖間,知州徐璿建。萬曆間傾塌,善人唐寰重建,立有「石坊。」

安定橋 在北門外,指揮王志建。

三里橋 在州東三里橋圮。康熙十七年,州守王所善捐募重修。

三里橋 在州西三里

三里橋 在州南三里

三里橋 在州北三里。明洪武間,判官李頤建。官橋 ,在州西三十里。

青山橋 在州南五十里。

五里橋 在州西五里。元至正間,民夏氏建。明嘉靖間,僧德鑑重修。

樊通橋 在州南十里。元至和間,民樊氏建。明嘉靖癸酉年又圮,何大紀重修。

白沙橋 在州北十里。明洪武間李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