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黃山《石上詩 》凌歊臺旁一巨石,上有字跡,年深為風雨苔蘚所蝕,莫詳何字。徽人鮑山、潘之恆輩,偶至其處,反覆詳玩,終莫能曉。夜夢一丈人翠衣長髯,向鮑云:「子輩朝來繹石上字耶?此石吾友也。」 宋人徐復之題詩云:「巨石如巨人,峻立山之側。古今不復知,疑剖和氏璧。」 予感子輩探索之意,故來告丈人。蓋石旁古松也。

飲馬池 在石城山。相傳熊繹飲馬之所。八角井 在石城山。亦傳熊繹居此,所鑿。吉祥寺古松 ,徐知訓圖李昪避此樹下。是松在南唐已蔽人矣。竟陵鍾惺亦比之「燕山石松」 也。

《巢雲亭 》在當塗青山白雲寺。

蕪湖縣

春穀廢縣 在陶莘圩。孝武時,改春穀為陽穀。安帝時,併陽穀入蕪湖縣,遂廢。今為普照院。晉王敦城 在今縣東。敦鎮姑孰,築城於此。張伯玉詩云:「不作忠良臣,高城有何益。」

南豫州城 ,在縣東北一里。《金陵志》云:「姑孰之南,淮曲之陽,晉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治蕪湖」 ,即此。

上黨郡城 ,在縣西南五里。晉孝武寧康二年,上黨百姓南渡,即蕪湖地僑立上黨郡及襄垣、逡遒、定陵三縣以處之,即此。

宣春城 按:《輿地紀略》亦在蕪湖,今邑東尚名宣春門,殆晉時徙置,當宣城、春穀之間,建為此城,遂合兩地而名之耶?姑志以備參考。

于湖廢縣 ,晉太康中,分丹陽縣之南境置邑。《括地志》云:「縣東四十里有圩,曰威保圩,古丹陽于湖縣廢址也。」

《淮南郡 》,晉成帝時,百姓南渡,乃於于湖僑立淮南郡,即此。

七磯官窯 在縣北十五里。六朝建都石頭城,嘗於此燒造城甎,有窯基五座,土人時掘地得甎瓦,後被民間侵占。弘治間,清理窯基,改田四十畝。縣令張伯祥申為學田。後又被屯軍侵占,冒入南京羽林衛馬廠,學田遂廢。

夢日亭 ,在縣東北一里,故王敦城上。

玩鞭亭 在縣北二十里。太寧二年六月,王敦將舉兵內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駿馬,微行至于湖陰,察敦營壘而出。有軍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晝寢,夢日繞其城,驚起曰:「黃鬚鮮卑兒來耶?」 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類外氏,鬚黃,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見逆旅賣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騎來,可以此示也。」 俄而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已遠矣。」 因以鞭示之。五騎傳玩,稽留遂久。又見馬糞冷,信以為遠,不追帝,僅而獲免。二亭俱宋僧蘊緗建,遺址碑石俱存。

宋御書閣 在縣後西能仁院。宋盛時,路當上下衝要,常有守臣臨之。時頒太宗御製敕諭。淳祐三年,石懋建閣,懋自記。

滴翠軒 赭山廣濟院塔左旁,舊名檜軒,有扁云「山谷讀書處」 ,即山谷所書也,今遺址存。《舊志》云在塔後,又云改為十女廟者,俱非。十女廟自在赭山,非此地也。

韋許宅 在縣河之南,築堂扁曰《獨樂》。

張孝祥宅 在縣西南昇仙橋,有歸去來堂、禁蛙池 。昇仙橋西,張孝祥築堂成,鄰人江氏以池內群蛙鼓噪為讓,孝祥怒,取硯投之,應手而絕。今為巿垣矣。

清輝閣 在承天院後,宋建,元廢。

縣圃 舊有小道場,稍東有德初堂,直北有心閒堂,背負古城,面對大池,為堂曰「颺鳧」 ,曰「明遠亭」 ,曰「蘭波」 、浮香塢、奈月臺、遠香洞、蒸霞谷、欒里坡、煙霞境、水竹村,俱元廢。

雄觀亭 吉祥寺右。山之巔名「觀瀾亭」 ,西向,吳仁傑易以南面,有記。淳熙中,張似重記,張孝祥書扁,即八景中「雄觀江聲」 也。今無存。

吳波亭 在縣西,瀕大江。宋隆興二年建,張孝祥書扁,即《八景吳波秋月》也。明初,楊偁構字為迎送之所。後河水衝塌,遺址遂廢。

一覽亭 在赭山巔,邑人張應南建,趙崇玭有記。遺址尚存,即八景《赭塔晴嵐》也。

志喜亭 在神山巔。乾道七年秋,縣令沈端節禱雨李衛公祠,感應建亭,以東坡《喜雨亭記》中語命名。今廢。其上為三茅殿。

清風樓 為御史黃讓建,在驛磯山之陽。知縣劉憲、林世遠相繼修葺,以「東坡清風閣」 之舊額命名。大學士丘濬「記。」 近亦廢。

識舟亭 在鶴兒山,俯瞰大江,明朝建,舊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