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年禦倭死節,而祀典久缺,故附祀於此,明末傾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州守顏堯揆鼎新重建。
漢王廟 在北鄉。一圖按《通鑑》,「漢惠帝元年令郡國立高皇帝廟」 ,時無為屬淮南國,故得祀之,或曰祀漢昭烈,未知孰是。
魏武廟 《一統志》云:「在濡須塢山。」 按曹操曾築無為屯軍,故土人立祠祀之,今廢。
文昌祠 《明舊志》云:在儒學戟門前左,世所謂「梓潼神」 是也。後移像置崇德觀中。崇禎初年,於城東晏公廟前,建殿宇三間以祀神,後復毀。
皇清康熙六年,郡庠朱持世捐貲鼎建,塑像《金碧輝》。
耀巋然一新
江河祠 在大東門外龍潭灣。明萬曆十年,州守查《志文》捐俸鼎立。
子房祠 在開城鄉桃花嶺。世傳漢滅楚時,子房曾寓此,有碑臥蒼蘚中,題曰:「除滅暴秦,力報韓讎。」 此地亡楚,帷幄運籌。解組求退,從至人遊漢,某年某月識。餘字多模糊剝落不可辨,惟碁局猶存。郡人吳廷翰更其名曰「赤松庵。」
孔明祠 在襄安鄉《二圖》。一名「軍師廟。」 左右列關、張二公像祀之,所創始則不可考云。
文孝祠 。在臨湖鎮,相傳神梁昭明太子也。後梁綱即位,諡曰「文孝皇帝」 ,令州郡立祠祀之,以故相沿至今。
司徒祠 在十字街,名茅王廟,今圮。一在太平鄉陸錦畽,一在周興鄉二圖,一在桐城鄉三圖及魏家渡口。按《梁書》:神姓茅名勝,揚州人,隋時曾陰護駕有功,封司徒,飭新廟宇。宋紹定辛卯,李全謀逆,禱於神,不吉,乃曳神像剖破之。後全被戮於新塘,肢體解散,如全之施於神者。帥守趙范撤其廟而增葺之,請於朝,賜額曰「英顯。」 後復進王號,故所在稱「茅王。」
白馬先生祠 在無為鄉。相傳本鄉舊苦蛟龍為患,忽有道流乘白馬來探龍穴,射之凡九射而龍九奔其下,遂成深淵,今名「九龍潭」 者是也。去後,民思之,立祠以祀。
楚公祠 祀宋待制楚建中。歲久廢圮,基址無考,碑存於學。
賈公祠 祀宋吏部侍郎賈易,易州人,宋理學名臣,撫按請於朝,得立祠以祀故老。相傳祠在北門外墓旁,基址見存。
楊公祠 在南鄉五圖馬鞍山。相傳神乃緇流,有神術,屢在郡祈雨有功,故土人祀之。今稱「楊和尚廟」 者。
巢縣
社稷壇 稱「北壇」 ,舊在縣東北三里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冀溥以縣北邑厲壇改為之,去縣二里許。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階各三級。壇下前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週圍繚以垣牆。《石主》二,各高二尺五寸,方一尺,埋於壇南正中。一刻縣社之神,一刻「縣稷之神。」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稱「南壇」 ,在縣南五里許。壇制:東南向,西十二丈,南北十六丈,高二尺五寸,三出。階各三級。壇下前八丈五尺六寸,北五丈四尺。繚以垣牆。祭設牌位凡三:一曰《風雲雷雨之神》,一曰巢縣境內《山川之神》,一曰《巢縣城隍之神》。
「邑厲壇 」 舊在今北壇所,因知縣冀溥改為「社稷壇」 ,即以舊「社稷壇」 改為之。在東北三里許。壇高二丈,東西各二丈五尺,垣牆八十丈。
鄉厲壇 舊各鄉有之。每歲照邑厲壇致祭。里老率居民各處行之,今廢不行。
顏家岡楊家壇 ,今廢為民居。
「張山人壇 」 在河南汪家嘴,今為東嶽廟。城隍廟 凡三處:一在城內仁壽坊,創於明洪武年知縣林廷用,永樂中知縣王寧,洪熙初張禎,景泰中閻徽遞新擴之。一在柘皋鎮,一在湖南高林河。
文昌祠 舊在學宮,無特祠,建尊經閣後。「馬神祠 」 在長樂坊城隍廟內。
旗纛廟 在縣東山演武場。每歲季秋霜降日,縣官僚至此點民壯演武騎射,致祭焉。
關帝廟 凡二處:一在北關外,一在柘皋西盡街頭。舊在縣北義塚之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樊韶移近北城岐路口,鼎建偉觀,為北方保障,甚有關縣治。萬曆十八年,知縣馬如麟重修。嶽廟 在處有之。北門者,廟東向,基宇恢廓軒爽,護廟神為「嘉應侯。」
宏通廟 ,「相傳宏通大帝為唐忠義張公巡,為主管瘟疫之神。」 其廟舊在長樂坊,僅屋一進。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