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體正程體道募造《後樓神像》。

三元觀 在柵港鎮,去城東南四十里。宋乾道二年,觀主黃志敏等建,後頹朽。明萬曆初,鎮人周黃鶴、胡機等糾眾重建,移置水口,今坍入于江。

元妙觀 在州治西隅紫芝山側,宋時建。今其地在元妙坊,遺址無考。或云「養濟院」 即觀之舊基。

天慶觀 亦宋時建。郡人李景仙萬卷堂在本觀西,遺址無考。

觀音堂 在州治姜家灣。明弘治六年重建。嘉靖二十三年,郡守杜秉彝因去淫祠,毀之。萬曆七年,郡人金敦募民貲再建。

觀音庵 在州治五圖太平街西。順治四年,僧照潮募建。一在無為鄉泥汊鎮,去城東四十里。又有「白衣庵。」 一在周興鄉章城,去城東北六十里,郡人汪德紹、汪伯位捐貲建。

準提庵 在州治五圖孔家山,郡人朱合朋書室。園亭竹木老桂十數株,頗為殊絕。順治四年,僧《海廣》募施為庵。

大生庵 在州治西隅太平街西。明崇禎五年,僧南山募建。南山百歲圓寂,又名「百歲庵。」 「水雲庵 在大東門外百萬湖側。明天啟七年,郡人吳之驤、施地,僧海法募建。」

千佛庵 在西城外,舊止茅屋數間。明天啟六年,僧寂啟募建。

龍華庵 在城南,一字城外。明萬曆丁巳年,郡人劉汝佳、僧性泰倡募鼎建。

萬壽庵 在大北門外。明萬曆乙卯年,僧性澄、《海炅》募建。

水雲禪院 在黃金墩上。墩承諸上流,而近迫城,水勢蓄洩,即風氣之完敝因之。後有藏經樓,郡人吳光義建。有祖師殿,今圮。有準提堂,去墩東北數武,有河以放生。

天池庵 在北山藏佛宕,去城北五十里。庵坐宕底,四山環匝如城墉。旁多小石,參差秀立,修竹老樹,映帶其間。左有石洞,圓廣而深,山水歸其中,俗名「消水洞。」 從庵左東北上山嶺有一孔,方數丈,為蕊珠洞。天窗投石其中,聲殷殷不絕。自嶺回折一里許,下至山腰西轉。攀緣躡險,乃達蕊珠洞口。庵自明崇禎元年郡人方正榮建新庵 在北鄉黃姑鎮,順治九年建。

圓通庵 在開城鄉《三圖》。明萬曆四十四年,僧萬和募建。

紫芝庵 在州治西隅紫芝山。明正德十三年,郡守吳臻改為「紫芝書院」 ,今並毀無遺。

圓明庵 ,在開城鄉,宋景德四年,僧妙勝建。彌陀庵 ,在開城鄉陽山。

清泰庵 在北鄉天井山南嶽廟。以上四庵,今多圮壞。

曾濟庵 去城北二十里,在州府要道旁,前有茶亭,州民程萬鎰捐貲建。

騎龍庵 在城北草鞋嶺上。康熙四年,州民程萬鎰捐貲建茶亭其上,以憩行旅。

古東庵 在北山烈王衖左,去城五十里。宋無礙禪師道場。

江月庵 :在泥汊古城山,舊名「古城庵。」 明萬曆二年,郡人周鳳、僧道奇倡募重建。臨江對山,足恣游覽。僧了然肉身供內。

獎福庵 在西鄉

花林庵 在城北門外

巢縣

西隱寺 在縣治西臥牛山下。創自梁武帝時,宋景定間重修。明洪武初,因兵燬鼎建。

圓通寺 在縣南二十里牛角山隈。創自元時。其地有岡巒之勝,周圍九壟,共向一小尖山,俗呼為「九龍攢珠寺」 在小山之前,兩邊仍是大山週護,面開一峽通外山巔有小塔。明洪武初,因兵廢重建。

大甘泉寺 在散兵鎮上首。宋淳熙間創。竹柏蔭翳,山路深邃。後有泉清洌,出石峽洞中,故名。明宣德中重建。今洞水涸,泉移寺門首。澗側古柏無存,惟一大銀杏樹,餘雜小樹耳。

小甘泉寺 在湖南鳳舒河上十里,去縣南五十里萬山之中。宋嘉定間倡創。元至正時重修,後兵廢,遺有古碑石柱。正統中重建殿廡、山門、樓房、石橋等項。寺內有石泉清洌,又勝于大甘泉之水。

法雲寺 在湖南石次河上,去縣南七十里。宋淳熙間創。寺在大路旁,亦開敞,官長過往,可借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