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閣之東南,庶規模大備,而人文其聿興矣。」 古和書院 在州治西南城隈峨嵋墩上。宋舊為清風樓。元祐中,改連雲觀。明知州王巹改建峨嵋書院,以為生儒講學之所。後郡人思之,肖巹像於堂。嘉靖元年,同知薛祖學遷巹神主於名宦祠,改祀烈女。明嘉靖十六年,通判王朝用請於撫按,遷烈女祠於城南,重建峨嵋書院,學中、社學 在儒學內,因空學署。知州楊繼芳「中營一層,並後各三間為社學,延諸生潘珂為社師,教郡中之貧子弟。」 復詳請壕租為兩社師館穀

觀上社學 在州西元妙觀左,舊名「養正社學。」 知州孟雷、同知鄭琬建大門三間、堂三間。康熙六年,知州楊繼芳見諸社學俱廢,殊非端蒙造士之意,因延諸生王用極為社師,教郡中之貧子弟。

移風社學 在寅旭門內。今廢。

表忠社學 ,在薰阜門內。知州易鸞改建,今廢。《城南》社學 ,在平康門內。知州孟雷、同知鄭琬建,今廢。

乘駟社學 在薰阜門外,今廢。

香泉社學 在鎮公館東。歲久圮敝,知州康誥重修。又烏江、白望姥、下梁山各社學,俱知州孟雷建,今廢。康熙九年,知州夏瑋蒞任,增設義學數處,自捐館穀,延師教育,併清廢學基址,漸圖修葺。

外縣

含山縣儒學 舊在「崇儒坊東。宋崇寧初始創。元至正元年,知縣榮克讓重修。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十四年,復置縣。明年,知縣王均美、訓導穆時中因舊學基建焉。永樂之戴彥則,正統之許聰,天順之蘇廉祿,成化之朱仲炌,皆其代有修葺者也。成化末民人朱清,正德中知縣祝弘舒、曾世英、張雲鵬、周義,嘉靖中鄭慶」 、馬崧相繼修之。後二十八年,知縣葉繼善以安國寺地堪建學,請諸當道,遷學城南,即佛殿以為正殿。前有兩廡,又前有戟門、櫺星門,門外有泮池,池有石橋。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序為兩齋:東曰思誠,西曰持敬,堂後為敬一亭,堂之東為啟聖祠,祠之東南為教諭宅,祠之直前為儀門,而殿堂之西,蓋兩訓導宅也。儀門東南有「文運維新坊。」 坊左為東舍,歲久傾頹。萬曆元年,知縣袁伯鑰益加修葺。迨日久,廢圮愈甚。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黃鼐諭諸生行《勸輸之法》,得

資若干,選材鳩工,於是正殿兩廡,「明倫」 、「啟聖」 以及名宦、鄉賢諸祠,悉舉修之,然尊經閣尚未建也。康熙二年,知縣范禎乃鼎新焉。

西書院 ,在西門內。《前志》未載,未知建自何年。明季以來,已改為公署矣。

環峰書院 :在儒學東,康熙十四年建。

社學 五處一在崇儒坊東。明萬曆三十四年,開啟雲路將社學官地井廢井詳允各憲與市民張沐兌換住房擴雲路,學遂廢。一在清溪鎮。一在仙蹤鎮。一在運漕鎮街西,今為民間造屋,納租官收。一在東七都黃墩,今廢。查明基址,現存闊二丈八尺、長三丈有餘。

義學 在環峰書院之右。康熙十六年,署縣事廬州府通判黃際會建。

和州戶口考         通志

州屬總

原額《人丁》八萬五千五百一十八丁。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八萬八千三百九十八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九萬八百三丁。康熙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九萬四千五百六十五丁。

康熙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九萬七千一百三十八丁。

康熙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九萬七千九百九十五丁。

康熙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一十萬二千二百一十丁,內除優免人丁五百七十五丁,實在當差人丁一十萬一千六百三十五丁。

額外歸併省衛原額黃、快、竄、井上、中、下三則各丁一萬六千七十二丁五分,內除屯丁領佃納糧,不納丁銀,共丁九千一十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