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皆曰:「自有淝水,未嘗堰也。」 崇祖曰:「守墩築堰,是吾不諫之策。」 乃于城西北堰淝水,堰北築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魏人蟻附攻小城,崇祖令決堰水。魏攻城之眾,漂墮塹中,魏師退走。《陳書》:吳明徹攻壽陽城,堰淝水以灌,城中死者什六七也。呂氏曰:齊垣崇祖守壽陽,欲堰淝水以自固。議者以自有淝水未嘗「堰難之,崇祖不顧,卒以取勝。」 梁武帝堰淮水以灌壽陽,浮山之役,功力浩大,且久視淝堰,不啻百倍。魏人謂終當自壞,竟如所料。在齊可堰,在渠不可堰,豈主客勢殊而攻守異便耶?愚謂非有主客攻守之異,水勢之大小,有可堰有不可堰耳。

大崇陂 《玉海》曰:「潁州下蔡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雞陂,六十里有黃陂,東北八十里有眉陂,皆廢于隋末,至唐復之,溉田數百頃。」 下蔡,今屬壽州。

芍陂 在安豐縣州南六十里。以水逕芍亭,積而為湖,故謂之「芍陂。」 舊屬期思縣,又謂之期思陂。與楊泉陂、大業陂並楚相孫叔敖所作。首受陂水,西自六安龍穴山,東自濠州橫石,東南自龍池山,其水胥注於陂上。「原設五門,後更開三十六門。今又作減水閘四座,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輪廣則三」 百餘里,支流分注,溉田四百餘頃,歲由豐稔,民用富饒。後自漢唐宋元,或修或廢,圖志靡一。至明永樂間,民人畢興祖奏,「蒙欽差戶部尚書鄺埜督夫二萬,修濬如故。」 正統以來,六安奸民輒將上源朱灰塘、李子灣中流築壩,掩為己私,以病鄰封。雖州司具冊,歲呈《冬官》,不過具文而已。成化癸卯,鄢陵魏璋巡按江北,慨然以興復為任,發官錢計銀一千餘兩,委指揮戈都董工,合州衛兵夫匠役重修門閘,縛侵陂者罪之。未幾代去,頑民董元等復占如故。成化丁未,知州劉概、指揮使戈都奏行勘問,二載未復。弘治己酉,同知董豫甫上任,首以「墾田均水為圖。尋復舉行,特蒙巡撫李昂檄下,指揮胡」 瑞偕六安指揮陳釗會勘,參考古典,指點田跡,眾皆輸服。朱灰塘壩五道開其三,李子灣壩四道開其二。案存各司。惜自是以後,典守日疏,法制日弛,頑民更增于前。嘉靖丁未,知州栗永祿條議「台泉清復故地」 ,復委判官俞世中、指揮劉印、經歷李協力襄治,修理門閘、強水等橋,視昔改觀諸要轄列埠置防,以嚴盜決,綜理周密。落成之日,御史路按臨會兵司許本府太守李冒暑躬詣皁口興工等處遍閱,莫不稱善,父老作頌,以為曠舉。修撰黃廷用有「記。」 嘉靖庚午,郡守甘來學以芍陂為豪強侵占,清查既嚴,修整尤密,塘下軍民利之。

皁口門 流至和尚橋十五里,入瓦埠河,五十餘里,抵東津渡。

井字門 流至凡陂塘及十字堰三十里。「利澤門 」 灌至皁口門二十里。

新開門 灌至楊家堰、去小河八里

存留門 灌至回回壩十里至小河。

流會門 灌至回回壩十餘里,與上二流同匯。朝賀門 灌至陡澗橋三十里。

土門 灌至石婆三十五里。

土字門 灌至蘇王壩五十里。

西首門 流至安基壩十八里。

陡門 灌至申家橋,抵州三十里。

三陡門 桑陂塘馬陂塘獨龍陂四十里,正陽門 灌至劉陂塘四十里。

大香門 所灌地。未詳。

「小香門 」 灌至酒劉橋十五里。

達子門 ,灌至板橋七里河十里。

黃沙門 ,灌至沿河二十里。

祝子上門 ,灌至板橋十五里。

祝子下門 ,灌至清河二十里。

沙澗門 ,灌至清河十八里。

水福上門 ,灌至清河十二里。

「水平下門 」 ,灌至清河十五里。

廟盤門 灌至清河十里。

《酒黃門 》灌至清河十里。

「土壩門 」 ,灌至清河十里。

深潭門 ,灌至清河八里。

清水門 灌至清河七里。

上雙門 灌至汪字壩十里。

「下雙門 」 灌至清河雙岡十里。

脫合門 灌至重佛寺十三里。

「上鴛鴦門 」 ,灌至晏家墩二十里。

下鴛鴦門 灌至魚鱗城陳家橋六十里,高門 灌至黃泥壩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