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四

  鳳陽府城池考

  鳳陽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卷

鳳陽府部彙考四

鳳陽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鳳陽縣附郭。

鳳陽府城池 ,明洪武七年建,周圍五十里四百四十三步,高丈許。土築城基,唯東北磚壘止四里餘,池不注水。今軍民侵種為田,止朝陽門外有濬隍一段。門十有二,曰洪武、朝陽、獨山、塗山、父道、子順、長春、長秋、南左甲第北左甲第前,右甲第後,右甲第後裁。長秋、父道、子順三門見存。九門今亦圮毀已盡,僅存遺址。

鳳陽縣城池 ,即明舊城。洪武五年建。外城一座,磚石修壘,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許,無池門四裏城一座,磚石修壘,周圍六里許,高二丈五尺。南城河二,東城河一,西城河一。北城無河,唯濬小溝一道,少注水焉。崇禎八年,守監王裕民以流寇犯鳳,奏請「鳳無城郭,容民避難。」 因而結茅其中,民居日密。

皇清康熙六年、奉

旨移縣治於內。

外州縣

臨淮縣「城池 ,梁天監五年築,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池東遶渦流,西環濠水,北湧淮河,三面皆水,唯南面通陸。門六:東曰聞賢,南曰曲陽」 ,西曰塗山,北曰臨淮,西南曰清流,東北曰移風。角樓六座,警鋪三十五所。明正德七年,巡視都御史叢蘭、守備太監閻瑄重修。嘉靖元年,知縣吳鼎,三十四年,訓導郭維城、鳳陽衛經歷嚴時亨,隆慶四年知縣陳中烈,萬曆六年知縣鄧之亮,三十二年知縣賈應龍,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六年,淮水泛漲,衝倒數十餘丈,知縣徐必

進督修

懷遠縣城池 ,梁、魏戰爭時建,周圍九里十三步,高因荊阜,深阻渦淮。至周世宗置鎮淮軍,而城始大。暨宋夏貴,與元對壘,倚為重鎮。舊門有五,後廢。歷元至明景泰元年,知縣王道始因故址修築,尋復堙圮。正德年,山東盜起,知縣李豫城荊山,為中都扞蔽,旋廢,僅存遺址。自是之後,縣無城郭,唯於各街巷門署額:「東曰『賓旭』」 ,南曰「迎薰」 ,西曰「含暉」 ,北曰「朝京」 ,小北門曰「拱元」 ,小西門曰「鳳池。」 名號雖存,不過借以啟閉。至崇禎十三年,流寇猖獗,撫院朱大典題城荊山,遣欽天監戴圓度地於淮河兩岸,菜畦隙地,不動公帑,取辦民間築為新城,周圍僅三里二百餘步。定遠縣城池 《濠梁志》:元至元十三年,復以舊址為縣者,即此城也。明正德七年,知縣楊麓易以磚石。周圍五里二百三十六步,高二丈餘,池深二丈,東西、南闊十丈,北闊二十丈。門四:東曰「毓秀」 ,南曰迎薰,西曰「覽勝」 ,北曰「興龍。」 角樓三座。正德十四年,知縣高璧重修。嘉靖三十六年,山水氾溢,城被衝頹,知縣高鶴又重修。崇禎八年,流寇陷郡,知縣盧春蕙署印陳鵬舉加城埤三尺,後知縣李彬磚砌垛眼,建砲臺。按《縣志》《宋史》,嘉定四年始城定遠城,蓋肇於此。「舊志」 :端平三年,厄於兵火,民移城毀。明洪武初,知縣朱玉重加修築。景泰元年,重築土牆并四門。弘治十年,知縣曾大有偕主簿李祿相土之佳者,重築為牆,視舊加堅厚,覆以瓦,高一丈五尺,有門四,上建樓四,有外門四。

皇清順治庚子,知縣徐三善重修四樓,同時告成。題:

其樓東曰「來紫」 ,西曰「薦爽」 ,南曰「歌風」 ,北曰「拱辰」 ,視從前創建,巍然高大焉。其池深二丈,北闊二十丈,東西南三面各闊十丈,引北山下澗泉注之,其水常不竭。北池東半尤為深闊。舊種芙蕖其中,每歲夏秋之間,花葉紅碧彌望,邑人遊觀者,相屬於道。

五河縣城池 ,舊有土城,周圍四里三十步。淮水衝決,傾圮無存,而縣治已再遷。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高珍始創建磚城,周圍四里,高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六尺。門四:東曰「賓陽」 ,南曰「迎薰」 ,西曰「秩成」 ,北曰「拱辰。」 角樓四座,歲久傾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