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丁浴初漸次修築,始稱完固。按

《縣志》:「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間,霪雨連綿,城堞傾頹過半,東門樓上下皆圮,知縣鄭鼐捐俸并募鄉紳修葺完固。南門內外并東門外及城東北地方空曠,知縣鄭鼐悉心勸諭,招民訾勝等蓋房居住,每房一間,捐俸銀四錢給助營建。虹縣城池 ,舊惟土堡,歲久傾圮。明景泰元年,知縣王盤復築,弘治十五年知縣樊」 江甃以磚石。萬曆二十二年,知縣任愚始新建磚城。周圍五里十三步,高二丈,上有女牆池,深九尺,闊三丈。門五:東曰永濟,南曰永泰,西曰永豐,北曰迎恩,西北有小門,又有水門二,敵臺八座。按《縣志》,「垛口共一千八百零一個,弔橋凡五座。城內外各馬路一帶,內闊狹不等,外闊八尺;沿城外壕河一帶,約五里餘,深九尺,廣三丈。」

壽州城池 在八公山陽淮淝東南。周顯德中,徙治淮北。宋熙寧復故處。嘉定間,許都統重建。周圍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東南為壕塹,北連淝水,西連湖水。門四:東曰賓陽,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清淮。角樓八座,警鋪五十五所。明正德辛未,知州吳節修。丁丑,同知梁穀、袁經重修。嘉靖戊戌,知州劉永準、御史楊瞻創護泊岸。戊申知州栗永祿,庚午知州甘來學,丁巳知州呂穆感。萬曆丙子知州鄭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己丑,霪雨城圮,知州王業重修。

霍丘縣城池 ,舊唯土垣無隍,本周霍叔故址,自漢至明皆因之。成化間,知縣高昇培築。弘治五年,知縣王啟始覆以瓦,塹以壕。正德七年,流賊壓境,都御史叢蘭按霍,令民修築,始易以磚石。通判方賓董修。越八年,知縣孫誠踵事經營,功始完。周圍六里二百七十三步,高一丈八尺,池深三丈,闊一丈,知縣王啟始鑿,知縣陳表重濬。門四東曰寅賓,後改曰「朝陽」 ,南曰「來薰」 ,西曰「鎮淮」 ,北曰「迎恩」 ,後改曰「拱辰。」 角樓四座,大樓三間,小樓三十六間。知縣劉佐、李璉、周佩、楊善節次繕修之。按《縣志》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姬之簋修葺城堞,添置更樓,綢

繆鞏固,《居然金湯》。

蒙城縣城池 ,明初,原築土城,開三門,曰西門、南門、北門。其東則渦水環遶,且非四達之衢,故未立門。景泰元年,知縣孫震修補其缺。至正德六年,知縣葉寬懲流賊之變,易以磚城。周圍九里三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倍之。門三:南曰承薰,西曰「中都、西鎮」 ,北曰「拱辰。」 嘉靖年,知縣劉繼先以儒學在東,命開東門,名曰「文明。」 又開水門二。後黃河水溢,衝塌北城,眾欲遷城以避水患,知縣劉宗鼎主議,縮至毛家巷止。今城周圍僅六里許,高二丈二尺。天啟二年,山東白蓮妖震鄰,知縣呂希尚又修之。崇禎八年,闖賊猖獗,知縣王化澄增修雉堞,創甕城。十五年,黃河決溢,城多傾壞,知縣楊子奇補修之。

皇清順治四年,大雨連月,城基崩陷。九月間,知縣田

本沛大修之。十二年,典史金司韜以北門圮壞,捐俸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城傾,知縣竹《綠猗》又修之。

泗州城池 「城肇於宋,舊有東西二城,皆土築。明初,始更以磚石,合為一城,汴河貫其中。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東南、西、北四門」 ,西南有香花門,角樓、敵臺各六座,警鋪四十五所,月城六座。隆慶庚午,巡按蔡應暘大發贖鍰以創之,僅完其半。萬曆己卯,巡按李時成疏請大修,動支各府州宮庫銀八千兩有奇,成之,城用以固。後淮水屢溢,城根久為水浸,甃石日尋於廢。外壕水高於內,關閘不復啟,東、西、北三門路徑阻絕,唯存南門至州署耳。前《志》云:「諸門皆有水關,西門舊關名金剛渡,東門關曰鐵窗櫺,香花北門二關相對。宋時通漕艘。明弘治間,北關常啟,今久塞,唯香花門一關出水。崇禎四年,水灌州」 城,郡守李希楧於「金剛渡穴城放之,水乃洞泄。往歲冬春之月,淮水消落,則開香花門,放內水而出之。夏秋之間,淮水漲溢堤外。淮水高於外壕,外壕之水復高於內河。內河之水,有生有蓄而無洩。」

皇清康熙十二年,州守李德燿以「修城、修堤」為請。《鳳》

廬道范時秀批准聽士民樂助,先車內水,城賴以保。蓋泗之城郭人民,不即陸沉為沼者,僅恃一堤耳。倘修飭少疏,蟻穴一潰,全城魚矣。不可不刻防也。

盱眙縣城池 城三面沿山,北阻淮水,古稱「城小而堅。」 舊有六門,東曰陳門,西曰玻璃門,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