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南門北曰水門,東北曰慈氏門,西南曰寶積門,今俱廢,唯遺址存。宋嘉定十一年,修盱眙軍城,阻山帶河,北門尚在,名曰淮汴門。又舊《志》載,盱城在縣境極北,盱山之麓,淮水之濱,半枕山上,半臨水濱,據山川之險,與州城相對。南宋為邊方雄鎮,常宿重兵。至明永樂年廢。

天長縣城池 ,舊唯土城周圍六里餘。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天長,知縣黃泰然因舊土城議建置磚城,周圍一千四十六丈有奇,高二丈,基廣二丈七尺,頂廣一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門四:東曰「啟文」 ,南曰「長春」 ,西曰「崇本」 ,北曰「永福。」 角樓四座,敵臺五座,水洞四開,東西月城二座。萬曆四十七年,知縣田所賦。崇禎五年,知縣羅萬象相繼重修。

宿州城池 ,始於唐築土為之。明洪武十年,始壘石為址,加以大甓,周圍六里三十步,高二丈四尺,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一丈,門四:東曰望淮,南曰阜財,西曰連汴,北曰拱辰,角樓四座,外築月城,以固隄防。按《州志》,「宿故城莫詳創始,原惟築土為之,洪武十年,始壘石為址。城之上,每一里八鋪,總之四十九鋪,每一鋪宿州衛百戶一員,鋪兵八名守之。城之下周圍濬以深壕,壕總八里一百八十八步許。」 宿城故稱完固,設有警,亦易以守。正德辛未,流賊突而圍之,凡九日弗克。顧歲久易圮,城戍壕池傾塞者過半。嘉靖丙申春,河南寇急,遠近驚怖,州衛僉議,計在先濬城壕。於是自西而北,則屬之州,自南而東,則屬之衛。分力而治,大工方興,乃未幾而賊擒,旋復弛矣。萬曆二十一年,奉文移州衛各加濬治玆固,未雨綢繆意乎?二十三年,知州崔維嶽親督壕之,兩岸夾植楊柳數萬株,壕之內盛種蓮荷,盈池一派,柳密荷滿,蓋亦有金湯之象。靈璧縣城池 ,自宋元祐七年陞鎮為縣,尚未有城。至明弘治乙卯,知縣陳玉始置土城。至正德改元,圮蕩無遺。六年辛未,知縣陳伯安初任,以流寇逼近淮甸,乃循故址建城。周圍六里許,高一丈九尺,池深八尺,闊二丈。門四:東曰「鹿鳴」 ,南曰「望荊」 ,西曰「鳳儀」 ,北曰「來壁。」 角樓四座。明知縣邢隆繼修。

潁州《城池 》「舊城為北城,明洪武九年,指揮僉事李勝用磚石修砌,周圍四里,高一丈八尺。北門臨潁河,曰承恩,東門曰達淮,西門曰通汴」 ,鐘鼓樓為舊南門。「小西門舊在西城水門上。萬曆二年,知州趙世相稍移西,鑿城設門,與舊連為一城。北門如舊。東、西、南三門俱在新城。南曰迎薰,東曰宜陽,西曰宜秋,門俱有樓」 ,有月城。敵樓四:東南曰「望霍」 ,西南曰「克敵」 ,西北曰《凱歌》,東北曰「向蒙。」 又水門二:一在凱歌樓南,一在宜秋門南。正德甲戊,因流賊亂,兵備僉事孫磐始甃磚,倚潁水為隍。明嘉靖二十年,兵備僉事蘇志皋、萬曆三年,知州謝詔濬隍植柳,鬱然合抱。後多竊伐,遂廢。

潁上縣城池 ,舊有土城,元末兵廢。明初,設守禦所,千戶孫繼達始建磚城。周圍三里六十二步,高二丈五尺,門四:東曰通津,南曰壽春,西曰潁陽,北曰「禾稔。」 建敵樓二,靖氛樓一,敵臺一。南北西三面皆池,東面臨河。明嘉靖二十年,兵備道蘇志皋大濬其壕。萬曆七年,知縣屠隆築東門堤,但壕水東南通河,河卑隍高,水易盡洩。崇禎九年,知縣廖維義重築堤堰,水始不涸。

皇清順治八年,東南城垣盡被大水衝圮,知縣鮑弘

仁自備磚灰,堅修城堞二百二十九丈。順治十二年堤橋傾壞,宛平翟令潁重修

太和縣城池 ,舊有土城,周圍四里七十八步,設有五門。明正德六年被陷。七年,亳州判官楊威署縣事,大加培築。九年,知縣趙夔始砌磚石,周圍一千八百七十九步,高二丈三尺,池深三丈,闊五丈。門四:東曰「順化」 ,南曰「天保」 ,西曰「太平」 ,北曰「大義。」 角樓四座。嘉靖二年,流賊寇邑境,民賴城以安。崇禎八年,闖賊攻陷各城,太和又得保,皆趙夔築造之功也。又築小土牆一,週於池內崖,以衛其城。城上各建樓四,圍城池,深三丈,闊五丈,復沿兩堤環植楊柳,四門之外,隔以弔橋。隆慶三年,復闢小南門,建樓、北門樓。崇禎九年,吳令重建東門樓。

皇清順治十三年,夏令重建「西門樓。」順治十六年,陳

令建東南門樓曰「崇文」 ,為拱峙學宮也;樓曰「文昌」 ,劉令所成。

亳州城池 明初設土城。宣德十年,指揮周廣以磚石包砌,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廣倍之,池深一丈,闊倍之,形如臥牛,故名「臥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