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貼符於門,又以五色線繫於兒女手,號為「長命縷。」 是日龍舟競渡,俗謂《弔屈原》。

六月六日 ,是日,曬衣曝書,以陰晴占秋成之旱澇。

七夕 設瓜果於庭,名為「乞巧」 ,女子遙拜織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祭先祖墓,如清明儀,謂之「鬼節。」

中秋 夜,焚香月下拜畢,陳瓜果,老幼團坐食之,謂之「玩月」 ,取一家團圓之意。

「重陽 ,蒸糍糕相饋送,登高飲茱萸酒。」 下元 十月一日,祭先祖墓,如清明儀,焚寒衣。冬至 ,官長、師生賀長至,民間不行。各備香燭餚酒,祭祀祖先。

《臘八 》十二月八日,以諸果實和肉煮粥,謂之「臘八粥。」

祭竈 。臘月二十四日,掃舍宇,設果酒,祭文祭竈。除夕 前一二日,各家修果餅饋送親友,謂之「饋歲。」 除日,換桃符,貼春聯,易門神,謂之「從新。」 是夜各具牲醴祀神,謂之「送殘年。」 明燭燒香,熾炭燔柴,圍爐環坐,謂之「守歲。」 先期備品物為新歲,罷市數日之用。五更放爆竹,燔蒼朮、辟瘟丹,謂之「辟邪。」 備牲醴詣墓所祭告,爇火於庭,謂之《燎歲》。長幼懽慶,拜天地祖先,謂之《辭舊》。

鳳陽府祠廟考一       府志

本府。鳳陽縣附郭。

大社壇 在舊闕門右

大稷壇 在大社壇右

南壇 即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大城南門外,歲春秋一仲月上戊日致祭。

北壇 即「無祀鬼神壇」 ,在大城北門外,歲清明、中元、孟冬朔致祭。

都城隍廟 :在府治西南感應坊。明洪武時建。

皇清康熙十年冬,廟災,唯存兩廊數楹。知府章欽文

率僚屬鳩工,知府耿繼志捐俸落成。

府城隍廟 在臨淮縣移風門內。明洪武初,以縣治為府,故府城隍廟在焉。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

文昌閣 :在府治西南譙樓上。「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致祭。」

魁星樓 :在府學西首。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致祭。今圮。

府土地祠 :在府治內大門東。

龍王廟 在獨山門東五里許。

八蜡廟 在獨山門東五里許。祀先嗇、司嗇、百種、先農、來啜、貓虎、水防、水庸之神。

《旗纛之神 》神原無廟,唯於霜降日致祭于《演武場》。

縣文昌廟 在文昌街龍興寺右。

縣城隍廟 在山後舊縣治東、新縣治東北四十里許。

忠義祠 在大化坊。創於宋時。韓仔、秦允各以所部兵與《金》血戰死。死後,人為立祠。

忠孝祠 在縣治西。祀宋死義鈐轄石侯及韓仔、秦允、國鳳卿、邵青陽、丁照元七人左右,以教子王澄、張全配。後改為學宮,祠廢。

貞烈祠 在縣治西,舊為「乾明庵。」 明嘉靖十三年,鄉耆楊榮請祀烈婦張氏、李氏,知縣謝廷舉准即庵建祠,并祀宋、元以來節婦鍾離婦聶氏、孫氏、丁氏、王氏、周氏、呂氏、閻氏、錢氏、莫氏、張氏、梅氏、呂氏等十三人。

都土地祠 在西岡下

臨淮縣

社稷壇 在清流門外岡下路西。知縣賈應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清流門外岡上路東。知縣賈應龍建。

邑厲壇 在北壇之右。知縣賈應龍建。

城隍廟 明洪武中建於宣化坊。

皇清順治六年,淮水入城衝頹。康熙八年,移於南察。

院舊基修建

文昌樓 舊在清淮門上。明萬曆五年,兵備道朱東光、知縣鄭之亮同建。後復移於舊學宮之鐘樓。淮水堙圮,暫寄神像於「通真觀中。」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陳宗彝重建。

魁星樓 舊在鐘樓上,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賈應龍建。亦因淮水堙圮,暫寄神像於「道真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