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隋趙軌皆嘗修治。《水經注》:東北逕芍亭下,東集而為湖,故謂之芍陂。魏王凌與張休文戰於芍陂,即此。

淝水堰 《南史》齊建元二年,後魏遣大將宋玉、劉昶攻壽陽,刺史垣崇祖欲治外城,堰淝水以自固,皆曰:「自有淝水,未嘗堰也。」 崇祖曰:「守墩築堰,禦敵要策。」 乃于城西北堰、淝水堰北築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魏人蟻附攻小城,崇祖令決堰,水眾漂墮塹中,魏師退走。

永樂渠 《唐·地理志》:「壽州安豐東北十里有永樂渠,溉高原田。廣德二年,宰相元載置。大曆十三年廢。」

飲馬池 ,在州東南百里。相傳英布飲馬於此。留犢池 ,在州西南隅。漢時苗來令壽春,駕一牛,後生一犢。逮去任,乃曰:「此淮南所生。」 留之而去。

金梭堆 ,在州東十里。俗傳淮南王遺金於此,人多於雨後得之,可療疾。

「狀元」 坊 為宋狀元焦炳炎立。

《正陽浮梁 》周世宗顯德二年,李穀為浮梁,自正陽濟淮。

下蔡浮梁 周世宗顯德三年,親征淮南,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梁於下蔡鎮。二月,下蔡浮梁成,帝自往視之。張永德屯下蔡,唐將李仁肇等援壽春,永德與戰,仁肇以船實薪芻,因風縱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風回,唐兵敗退。永德為鐵綆千餘尺,距浮梁十餘步,橫絕淮流,繫以巨木,由是唐兵不敢前。珍珠泉 在城北三里。世傳淮南王煉丹之所,旱時不竭,聞人聲則泉迸如珠。一名「咄泉。」 《行色詩石刻 》在故安豐縣。宋待制司馬池嘗監安豐酒稅,作《行色詩》。後孫宏知安豐事,遂刻於石。張文潛為之記。

白塔 在下蔡東南淮山上。

霍丘縣

蓼城 ,按《文獻通考》在安豐縣。《通志略》云:「蓼,壽州霍丘縣。虞夏之際以封皋陶」

紂王城 ,在縣南二十里,址高丈餘。

箕子城 在開順鎮

廢雩婁縣 在縣西南八十里。《春秋》「楚人侵吳,及雩婁」 ,即此。漢為縣,屬廬江郡。

廢松滋縣 ,在縣西南三十里高家埠。隋淮南人袁甫好學有材辯。謁中鎮軍何最,自言能為劇邑。最曰:「唯欲宰邑,不為臺閣職耶?」 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黃霸馳名州郡,而損名京邑。廷尉之才,不為三公,自昔然也。」 最善之,除松滋令。即此地。

九仙臼 開順九仙山有石臼九,相傳搗藥處。九仙即淮王及八公也。

羊市 在縣東北七十里。宋紹興六年,劉光世遣王繼、酈瓊三敗齊師劉豫於霍丘,即此。《牛口埠集 》唐太宗追竇建德於此,今廢。摘星樓 在縣東三十里紂王城南,土臺高丈餘。今遺址存。

看花臺 在縣西北隅。相傳乃霍王看花處,與鶴臺、焦臺並峙,為一邑名勝。今廢。

釣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龍池,張龍公釣此。義城臺 ,在縣東北三十里,即義城縣址。水門臺 ,在大業陂東南,皋陶墓上,建華嚴寺。乳香臺 ,在縣南二百里,產乳香,因名。

望仙臺 ,在縣南二百里。

文塔 在縣西五十里

三塘塔 在縣東南四十里。

蒙城縣

舊城 ,在縣北三十里。相傳為舊蒙城,《圖經》所謂「梁國蒙城」 址也。

漆園城 ,在縣東北三里。莊子為吏於此。王安石《題蒙清燕堂詩》云:「民有莊周後世風。」 按:《莊子》係宋之蒙人,漢屬梁國,今蒙城乃漢之山桑縣也。

山桑城 ,在縣北三十六里。漢縣,屬沛郡。東漢屬汝南郡。晉、隋屬譙郡。今城內有亭基,高峻若陵阜。

檀城 ,在縣北三十里。山阜高峻,內外羅城,按《路史》「北蒙」 ,即此也。中有檀王墓。

清燕堂 即縣治後堂也,宋時建。

子牙釣臺 ,在縣西南三十里。《呂望集》。

莊子臺 舊址在城北隅,蘇子瞻有記,因沒於水。知縣吳一鸞復建祠,築臺於東門外。

曹操演武臺 ,在城東半里許,俗呼為「曹操塚。」 豫章王行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晉建。或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