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和豐橋 在縣東北,通建昌縣路。明正統間,邑人熊蘭芳造,俗呼「下市橋。」

藍溪橋 在縣東,宋邑人王度造。

橫石橋 在縣奉化鄉。因石脈過水處架橋。通和橋 在奉化鄉。距橫石橋百步。里人李正通、正和伐石修建。

畦日橋 在奉化鄉右溪,去縣治一百二十里。官生蔡輔伐石創建。

黃沙港橋 在縣東二里馮田岐嶺下。

版橋 在建康鄉四十都。

靖安縣

東關 齊頭山,是山去縣四十里,亦平小無林木,更係靖安、安義遞驛,是關蔽所在。

「西關 毛竹山」 是山界於寧州,去縣一百四十里。樹木茂密,地勢高險,以下陟上,若登天然,往來者不無疑畏。明嘉靖縣簿閩莆黃應徵詣寧州,目擊其山叢石巨木,有藏惡傷民之憂,令鄉民斫斬其木,削平其路,後頗夷坦,過者少釋其懼。

南關 烏嵐山,是山亦平平濯濯,去奉新晝夜可行,謂之「險」則未焉,但亦關隘屯寨處所。北關 白崖山、洪屏山諸山石勢壁立,四面如屏,有凌霄氣象。其岑之處,林木叢盛,人但得視而不得取;間亦盜賊出沒,雖官兵亦無如之何。此四險,皆四境關蔽所在也。

錦橋 亦名繡谷橋,距縣北三百步。

黃石橋 在縣西六十里,原書「堂庵」 僧修,後廢。嘉靖二十三年,富仁都道人劉智惠、劉傳明、余圓珊、道淨等,募修石墩木橋。旁創庵院,置袁洞山一片。至羅宅山,南至尖潭,西至騎崙,北至老路。上栽杉木千餘根,以備緝修之計。其修橋頗多,久而不壞,其亦善心之所積也。

瓦橋 在縣南十里夏陂都。

長安橋 ,即安定橋。在縣十五里夏陂都。張婆橋 ,在縣西二十里新興都。

通化橋 在縣南十里夏陂都。

沙港橋 在縣西十里盆田都。弘治間,知縣張伯祥命書堂庵僧孫明清募修。幾三年,洪水衝發,知縣張伯祥重修。嘉靖元年後水復發,至嘉靖四十年,道人劉智惠等募民財重修。

臨清橋 在縣東南。明洪武中,知縣曾允中造。市橋 在縣西南,即花橋,又名「雷洞橋。」 宋邑人舒邦佐妻閔氏造。

北津橋 在縣北一里。宋邑人舒蓬造。

南港橋 在縣南。宋嘉定中,閔氏造。

登高橋 在縣東南。宋邑人舒選造。

清湖橋 在縣西一里。宋邑人舒逸造。

長坑橋 :距縣八十里。通武寧縣路。

春雲橋 在縣南門外。明嘉靖末,知縣方懋伐石重建。

高湖橋 在縣西三十里新興都。

塘埠橋 在縣北八十里忠夏都。

登瀛橋 在縣新興都韶里。陳孝子立。

石橋 在承恩坊

白魚橋 在夏陂都

武寧縣

「貞節」 橋 在縣治西,跨腰帶水後街。張節婦尚氏建立。

西門橋 在縣西門外,跨官塘源水。

沙田木橋 在縣治南三里,跨斜灘水。

清隱橋 在縣南新開嶺。鄒喜陽建。

潘步橋 在縣南上南鄉。葉坤滔造。

「建富」 木橋 在縣西四十里,跨太平山,水盛三吉新建。

新學前橋 在櫺星門南。

昇平橋 在下南鄉四十四都。

匡溪橋  壟口橋

臥象橋 在縣治西五百步。

登仕橋 在縣治東南

看鶴橋 在縣治東二百五十步。世傳丁令威留跡於此。臨溪有樹,上有仙鶴,月夜映《水中八景》載《鶴橋明月》。康熙四年,知縣馮其世建亭於上。

步雲橋 在縣治西,跨腰帶水。

玉印橋 在儒學前。知縣胡東陽闢「青雲街」 建,今廢。

望遠橋 在縣西門外,跨官塘源水,一名「西關橋。」

磧溪橋 在縣東,跨磧溪水,一名「東門橋。」 五公橋 在縣年豐鄉高坪市,跨嵒前坑水。陳公橋 在縣順義鄉,跨臺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