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5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暗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護形山之麓。舊傳,伍貟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貟及橋而天暗,遂名為「暗橋」 云。

石鼓墩 在縣東北六十里。《石崚》嶒其上,狀如魚鱗,人行有聲如鼓,故名。

履壇 在縣西南二十里。義士何應孝捐資二十金,買牟姓山一號,以瘞本學鄧六如先生遺履,用垂不朽。今碑碣尚存。

墳墓附

本州

漢娘子墓 在州治東二十里,中山靖王之妃。唐劉文靖墓 ,在州治北三十里唐興寺側。明王修撰墓 ,在州治祠山東麓。建文末,遇變至此,遂引決元妙觀之銀杏樹下,道士盛希年殮葬焉。正統中,大學士楊士奇為題其墓曰:「嗚呼,翰林修撰王原釆之墓。」

劉成墓 在州西七里岡。成,靈璧人。明開國勛臣,驍勇絕倫,累立戰功,中流矢殂。明太祖命謝元吉護喪葬此。

錢狀元墓 ,在青雲樓左,知州段猷顯立石,學正李日滋磚砌。

節婦墓 在州北二十里楊邯鋪北,旁有一橋。雙玉塚 在州北七十里。趙氏女未嫁,聞夫涉溉死,女亦死,因合葬焉。知州朱麟題其墓曰「雙玉。」

建平縣

茅王塚 在縣東北一十里,廣袤數畝。舊傳人履其上,隱然有聲,中空故也。塚中多蛇,人不敢入。去塚十餘里有茅王廟,鄉人不知為何神。夏侯塚 在縣西一十里,有石如碣,深陷土中,其顛半露而無款識。舊常掘視,眾莫能舉,遂止。里俗亦無知其人者。

唐侯賢將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唐侯君集以開國策勳,後因太子之變及與難,家人挈棺葬於此,迄今呼為「唐侯賢將墓」 ,然不可考。宋吳提點墓 ,在縣南二十里吳村山。宋諭,葬直寶謨閣、江淮等路都大提點吳應龍。

章校書墓 宋校書郎兼莊文太子教授章汝鈞所葬。

潘奉議墓 在縣南七里塔塘沖。宋高宗御翰卒,贈奉議大夫潘敬所墓。

王修武郎墓 在縣南五里鎮山之麓。宋監騏驥院授官修武郎王機葬,吳應龍有「墓誌銘。」 鄭尚書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獨山向沿口嶺下。相傳南宋鄭清之流寓本邑,卒葬於此。墓南甃砌遺跡尚存。

錢王孫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南店村後。相傳宋吳越武肅王孫錢廣,端宗時徙建平,卒葬於此。

《趙參軍埋處 》宋末攝縣事參軍趙時踐死難縣南溪中,縣卒取屍焚之,埋於溪南岸上。其妻子僕妾八人同死者亦瘞沙中。今蹤跡泯沒,無從尋識。

明義婦塚 在縣東三都後張公廟側。

廣德州部藝文一

《萬桂山記》
明·賈暹

郡侯周先生既遷學,復治圃。學後地日委土而陁倚 之,將以補後之虛,迎前之實,庶與《堪輿家言》,合土委 積,日加崇鉅,聯絡如阜然。先生曰:「是不可無名。」因號 萬桂山。山之峰最高者凌雲。凌雲之東,有峰昂然若 回顧狀,曰龍首嶺。自西如梯倚者,曰橫秋。東如虹掛 者,曰朝陽。山之下,因其窪而池之,曰澄心,曰顧影。又 其東而小者,曰浴鳳山。上下亭館環列。其南枕龍首 者,觀德亭也;西負橫秋嶺者,鄉賢祠也;上薄凌雲,可 以瞻眺及於無際者,天游亭也。於是,州學形勝備矣。 既畢功,先生又覲京師。秋九月連雨,山址逼後垣,水 暴下,怒不可泄,山斯頹,牆垣盡壓。明年春,先生歸自 京師,顧而言曰:「是誠非遠計。」乃請於巡撫公,得官錢, 市龔氏地以擴學圃,培山址,乃大之,山始無恙。山之 陰有泉出焉,先生輦石覆之,其深如洞。出所愛石二 舁置洞中,其色蒼,其空如肺,曰雲濤。雲濤雨則蒸,暵 則止;其色白,其形委積如漾沙,曰雪浪。雪浪舊出大 洞,石滴乳成者,泉渟涵洞中,得石,味益清。先生題曰: 「雪竇。」并識泉所自得,歲月,復書源頭活水鑱之石。雪 竇之上,重峰纍纍如疊壁。引其麓環於前,廓其中以 為臺。臺之北有洲,彎彎如野兕角,上植梅花,外為崇 墉。墉之下為渠,渠通外河,其口為石櫺,水散入,汨汨 可觀。雪竇溢釃,其委與渠合。渠繞山,其日夜流不息。 渠盡處為斗門,以時隄閼,水觸石,淙淙有聲可聽。凡 是圃「之勝,欲其趨如曠如,漢如《天游》,欲其宛如轉如, 莫如《浴鳳池》。至於窅如、奧如,則《雪竇》至矣,盡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