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和州古蹟考墳墓附 州縣志合載

本州

三老堂 堂為宋元祐中孫賁所建,以祀宋太守傅獻簡克俞、范忠宣純仁、劉忠肅摯也。三老皆左遷,相繼出守和陽,德政在人,至今能頌之。堂西有古梅,舊有楹曰「梅堂」 ,堂前即古水心亭。文昌詩所謂「看花多上水心亭」 是也。

陋室 在州治後,遺址尚存。劉禹錫有《銘舫齋 》,在州廳後,今廢。

鎮淮樓 在郡治前東阜。高臺層構,於製最古,登之四望,足納江山之勝。明太祖初駐蹕和陽,嘗與諸將飲酒賦詩其上郡中古蹟,惟此第一。州西街井 在科甲真才坊下。相傳有一童子常遊於市,人莫知誰。一日見從井中出入,人異之。他日復來,乃問之,對曰:「我本華陽洞中人,此井乃洞後門也。自此不復見。」 因立表曰「華陽門」 也。

清風樓 在州治西南城隈峨嵋墩下。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明正德中,改建峨嵋書院。嘉靖中,復建清風樓,以存古蹟。」 今廢。

犀照亭 在州東南十里,當利口北岸。晉溫嶠聞水底有音樂,燃犀照之,因以此名。

石跋河 ,古為石跋城,旁有塔。傳聞張果老曾騎驢過此,有腳跡可驗。

落驢橋 在小西門外土街頭。世傳張果老騎驢至此,故名。

沸井 在小西門外土街頭關廟內。舊志《古圖經》曰:「晉元帝渡江,命郭景純筮之曰:『西南郡縣以陽名者,井當沸,其中興之應』。」 未幾,歷陽井沸者三,故曰沸井。至唐劉賓客為郡時,作詩曰:「沸井今無湧。」 似亦埋沒久矣。

老子丹臺 在大西門外五顯廟後。岡隴漫延,相傳晉王導築,以防石虎者也。

桃花塢 ,去城西五里,即唐張籍讀書處,在桃花橋東,遺址無存,碑碣莫考,然長老猶能言之。「漁丘渡 」 ,伍子胥奔吳渡處。

八卦池 去城二十五里,界河鋪西北壽寧宮內,乃葛仙翁煉丹處,遺蹟尚存。

洗耳池 ,去州三十五里,有池,傳云「巢父曾洗耳于此。」

無糧墩 在烏江南半里。昔項王乏糧,以蓆蓋土堆,作為糧米,即虞詡增竈意也。其堆見存。雍家城 ,即今裕溪河泊所地。舊《志》:「漢封雍齒,此地後廢。」 明初置驛于此,後廢。

碗兒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古傳云乃褒山後羅漢洞口,有羅漢出,坐鰲魚嶺上飲食,後置碗石上并坐臥皆有石蹟,故名。

項亭 ,距廢烏江縣治東南三里許,乃羽藏衣冠之所。林木森栗,廟貌偉然。昔有唐李少監陽冰所篆碑額曰「西楚霸王靈祠」 六大字,筆法遒異。又有《羽像碣》,圓袍短帽,戟髯重瞳。明崇禎乙亥,流賊陷和州,掠至烏江,忽風霾晝晦,四野如列障,摵摵有聲,賊不敢進。其英𤕤類若此。明初,廢邑為鎮,而廟制巋然獨存。宋歷陽杜默下第,夜歸,就廟宿,以其文質,于神前痛哭大呼曰:「千古如霸王,而不能得天下;有才如杜默,而見放于有司,豈非命哉!」 神像淚出,泥界于面。

亞父城 ,按:《明一統志》在州境。劉禹錫《記》:「城高而堅,亞父,范增所營也。」

古羅城 ,按《明一統志》「在州境,俗傳漢灌嬰所築。」

烏江廢縣 按《明一統志》:在州北。本秦烏江亭,漢為東城縣地。晉始置烏江縣。梁于縣置江都郡。北齊改齊江郡,陳改臨江郡,後周又改烏江郡。隋復為縣。宋紹興中,廢為鎮,尋復置。明省入和州。

歷陽廢縣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內,本秦縣,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即此。新莽改曰明義。東漢以來,仍為歷陽縣,明併入和州。

袁天綱宅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南三十里,地名南羲。」

張籍宅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通淮門內舊光孝寺。又州西桃花塢,有籍讀書處。」

鎮西樓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前,明洪武初參軍郭景祥建,正統二年重修。」

三覺堂 按《明一統志》:「在梁山廣教院。三覺,謂賈易、龔原及圓智師沖。會賈與龔以危言正論謫居和州,嘗造會所,蕭然晏坐終日。」

含山縣

晉王城 ,在縣界。苻堅侵晉,以姚萇為先鋒,晉築城于此以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