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山龍穴》,淳熙庚子旱,舟人見五龍升降其間,翌日乃雨。

龍潭 在縣東十里。水泉清冽,岸四旁林木森然。

龍馬洲 在縣北四十里軍山湖畔。

迴龍洲 在縣東北四十里。水由洪源來,流入軍山湖。宋淳熙中,獲白龜于此。

龍坑井 相傳,昔有龍潛伏其中。一日,雲霧四塞,雷電震驚,龍自井騰空。

靈陽觀井 ,施真人煉丹之所。

東嶽祠,井 縣東北百步。

麻姑井 在麻山石壇之下,又名「白暨泉。」 「大滿井 」 在縣東里黃嶺下東四十步。

「陽和天井 」 在英山下湖中。世傳井水與「積煙山」 相通。

張道始井 在明心寺,水或五七年一湧聖井 ,在舊麻姑觀東,乃包真人顯蹟處。每風月澄明之夕,嘗聞鐘磬步虛聲。

奉新縣

登高山 在縣治北,一名龍山。下有泉,名「馮井」 ,井上有倉城。其嶺平敞,足以眺遠。

越王山 在縣西五十里。越王勾踐伐楚,屯兵於此。一作「藥王山。」 上有仙虎跡二。相傳文蕭彩鸞寄食鄒舉家,俄跨虎仙去,留丹砂一粒以與主人,且遺以詩。後即其地為招仙觀。

華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半,屬高安。其山三峰竦拔,高險奇秀。山腰李八百石室,上每有紫雲如蓋。一名「浮雲山。」 南有浮雲宮及吳仙壇故址。元至正間,李普成、王普敬;明正德間,陳福一、羅長一皆據此為寇。

百丈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故名。以其勢出群山,又名「大雄峰。」 周迴四十里。唐宣宗嘗潛遊至此,題詩。

駐蹕山 在百丈山西南半里許,一名車輪峰,以宣宗至得名。

陶仙山 在縣南十五里。世傳陶安公居此。蘆茨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世傳許真君于此折蘆為矛,剪茨為鏃,以逐蛟。

駕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平坦,宣宗遊百丈山後,駕迴至此。山南有「王見山、鼓樓岡」 ,以帝經過顧問及夕,置更鼓故也。

晏嶂山 在縣西。層巒高聳,四面如屏。

九仙山 ,在縣西八十里。

古基山 :在百丈山之東。

《元秀峰 》:在同安鄉。山巔有仙姑壇,云是李八百之妹。

迦葉峰 在大智院東。世傳大智初開山,與僧說法,有名「迦葉」 ,來此談禪。

劉仙巖 在晏嶂山南。晉劉道成修煉之所。巖前石蹬,遇旱蝗于此祈禱。

野狐巖 ,在百丈山北。大智禪師說法化野狐處。

投龍洞 ,在華林山,本浮丘公游息處,號「浮丘石室。」 唐明皇投金龍于此,因名投龍洞。昭宗時,里人費琯避寇于此,得明皇所投金簡玉環,上有鏤文八十六字。

李八百洞 在縣南三十里。洞口甚隘,可側肩而入,行數十步漸高,其深莫測。相傳異人李真隱此,自稱八百歲。高安縣亦有李八百洞,與此相通。唐開元初,有孫天師於此藏道書,又名孫天師石室。

白水洞 在奉化鄉金港,一名「大洞潭。」 上有石崖,高十餘丈,飛泉噴瀉如練,兩旁縣崖峭拔。下有石潭,深不可測,鄉人遇旱,禱於此。

鄒公洞 ,在越王山之西,鄒舉得仙,隱於此洞。風洞 ,在晏嶂山之頂,穴闊二丈許,直深莫測,中有風出焉。

磨劍石 在縣東北小山下。片石橫斜,上可磨礪,痕跡尚存。

鎖石 在縣東十里許。旌陽逐蛟至此,鎖石以鎮之。

丫口石 在縣西六十里。一石分三尖,故名。相傳羅、武二仙修道之處。

大義石 ,在百丈山。大智令眾僧開田,為說《大義》。

筍石 在大智寺之北山後爛泥拗過峽處,有二石對立,尖秀如筍。

試劍石 在縣西八十里。有巨石中分相向如削。舊傳許真君逐蛟,嘗試劍於此。

流觴曲水 在縣百丈山西北。唐宣宗潛遊至此避暑,鑿石飲泉,縈迴九曲,每曲置石墩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