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稅課局井 名曰「行商之渫。」

《塘下井 名》曰《鄉閭舊沐》。

縣南井 名曰《花封思乳》。

聖堂廟井 名曰《感應神惠》。

青龍井 在縣前旌善亭側。知縣井一成,命市人鑿之,以足一方之用。

分司井 舊布政司無井,盜賊攻縣,副使吳一寬屯兵于茲,蓄米聚薪,為養兵計。時蒸暑熱,恐兵士為水所困,命工治之,甃以磚石,一日而就。源泉湧出,清甘不泥,可浥可溉,兵士安心。今在至公堂後廳之左腋。癸酉季冬,太守李承勛巡視地方,按縣至分司,命知縣萬士賢撰《碑銘》,書於井圈,以記其實。

武寧縣

東延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有古木,皆樗櫟。重巖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巖巒幽險,人跡罕到。

血木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與寧州相屬。山多赤木,故名。

柳山 在縣南三十里。孤峰秀拔如卓筆。唐柳渾隱此山讀書,尋徵監察御史,後人因名此山曰「柳山。」 上有湧翠亭,有石井,有讀書石臺及書院祠堂。山腰有觀音閣,有龍巖,有佛巖。《武寧八景》曰柳渾精舍。

嚴陽山 ,在縣南四十里。嚴陽尊者結庵於此。庵側有泉二泓,自石出,石形如鑊,名曰「石鑊泉。」 尊者常豢龍於此,歲旱禱雨甚應。

玉枕山 在縣北二百八十步。草木青翠,其形如枕,故名。山之上有喜雨亭,為武寧八景之一。伊山 ,在縣北三十里。俗傳有伊叟獨居山中,織屨為業。偶石洞湫水湧出一卵,大如盌,叟得而寶護之,歲久出一蛇,叟死,蛇成龍,洄湧沙石,瘞之乃去。八景曰《伊洞龍湫》,即其事也。

印山 在縣治後。舊為民所侵,知縣林孟機清查入官。

鍾鼎山 在縣西六十里,世傳唐呂洞賓煉丹處。上有丹井石室,下建有玉清觀,暑月居之無蚊。《武寧八景》曰「玉清丹崖」 是也。

四望山 在縣治西五百步。陟其巔,縣境之山水俱在目中,故名四望。世傳宋李綱安撫江西,嘗憩於此,立亭曰「四望亭。」

楊新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其山高大,與興國州分水界。

修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路修遠,故名。

九宮山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與湖廣通山縣相連。世傳有九龍降於池,故名。一云:「昔晉安王氏兄弟九人造九宮于此。」 又云:「山自下而上,高降九層,故名。」 其山上有瀑布,下有溫泉,為西境之勝。宋方士張道清來住此山,建欽天瑞慶宮于上,今肉身猶存。謝枋得至此有題詠。大孤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孤高絕險。丫髻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兩峰並秀如髻。魯溪山 在縣東北昇仁鄉。山枕魯溪之上,世傳劉真人修煉處。有石如闕,門距丈餘,有大竇,可容二三人並入,下趨三五級,泉水如沼,深幾尺。涉水以進,高廣如屋,堂可容百人,鬱石盤錯,酷似旛旌傘蓋之狀,飄遶其上,蒼壁間雜,蔚如繪畫。左側有石如臺,上有像如龍、如佛。左之上懸石如鍾,扣之有聲。右一石斜鋪,上有町畦數段,蓄水不洩,儼如田畝。遊者燃火深入如由委巷。又有田十二段石基,諸像不可殫述。再前則阻以龍潭,淵洞下深,泉水上湧,不可復入。神童山 在縣北十里。世傳宋周天驥出此,舉神童科,因名。山為縣治來脈,有神童小廟。白崖山 在縣南九十里,其山孤高峻險。雙喬山 在縣東二十里,雙峰並峙,故名。三卷山 在縣治南三十里,其山最高,下有羊腸曲徑。

馬鞍山 在縣西一百里。其山形如馬鞍。遼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雄據上游,為邑巨鎮。梅崖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最高峻。

香柔山 在縣西一百里,一名香薷山。其山坦平,多產此藥。

白石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山多白石。

武安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元季邑人胡紹遠兄弟聚鄉兵於此立寨。

獅子山 在縣東三里。山形奇怪,若狻猊蹲踞之狀。崖上建有觀音閣,可以備遊覽。

鳳山 在縣東五里。山形如鳳,其色丹。

朱家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抵靖安縣界。山路崎嶇,旁有溪澗,不宜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