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有石壁》,壁之上有二仙人影。水落石出,乃見「貞公井 」 ,在柳山之上。

「石崖井 」 在鍾鼎山。

寧州

南山 在州南二里,高百餘丈,穿石竇入,有龍王祠,下瞰修江,崖下有釣磯及玉溜石、積雪石,俱黃庭堅題字。此山排列,有五對州堂,俗呼曰「排衙山。」

黃龍山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與湖廣通城縣相連。一名「輔山」 ,高千餘仞。山頂湫中有黃龍,能致風雨,歲旱禱之輒應。吳世黃龍見此,時屬武昌郡。

《青龍山 》,在幕阜山之東。嘗有禪師駐錫,能馴猛虎。

鹿源山 在州西八里。上有九峰,相傳仙人常乘白鹿出入其間。

大幽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中有金雞橋,前後深淵幽澗。明萬曆初,盜伏其中,刦奪行旅,後勦平之。

大溈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西通瀏陽縣,東通新昌縣,南通興國州。林木茂盛,昔號「盜藪。」 明萬曆五年,設銅鼓石營守備于此。

鳳凰山 在州北二百步,高二百餘丈,周廣十餘里,其脈自西北來。《元大統志》云:「峰巒挺秀,山勢迴旋,如鳳展翼,是以名之。」 讖云:「抱子有地接梅山,鳳凰舉翹過溪灘。」 即此山也。上有石臺曰鳳凰臺,平衍可坐數十人,重九,士大夫登高者多遊焉。修江八景,此其一也。

梅山 在州治東五里,隔安坪溪。山高千仞,根盤十里,數峰相連,若展旗狀。有葛仙翁煉丹竈,許遜為旌陽令,常涉此溪往焉。相傳有徐、王二仙女修煉臺。

幕阜山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與湖廣通城縣相連。高一千丈,廣袤一百二十里。吳都尉太史慈拒劉磐兵於此,置營幕,因名。山上有石,名繫舟峰,有列仙壇、匯沙池、芙蓉池、海棠洞、仙人洞。晉葛洪著《幕阜山記》一卷。

旌陽山 在州之東。層崖壁立,截修水口。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

雞鳴山 在州西五里。青峰峭絕,人跡罕到。每夜深風靜,聞雞唱若天鶤之鳴。山口有亭,山下有謁仙亭。

龍峰山 在州東四十里。峰巒參差,狀類九華,下有龍峰院。

東鄉山 在州南百二十里。峰巒叢翠於鄉東,故名。

東津山 在州南二百三十里,奉鄉十六都。其脈自西南來,高數百丈,周迴二十里,崇巒峻嶺,狀似飛鵝。晉吳猛居此,舊宅尚存,今丹霞觀是也。宋治平間,里人余奭出貲,募人鑿道,至爛泥坪,始通往來。

壘金山 在州南十五里。有高岡亭、飛龍閣、招黃臺。深澗曲流,石門松徑,號為「一方勝景。」 北嶺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居驛道之北,故名。太湖山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高一千丈,周迴二十里。山嶺有池,廣六丈,泉流不竭。

逍遙山 ,在州南六十里,高一千丈,周迴七十餘里。一峰名「大尖」 ,相傳有趙、白二仙結庵于此修道,故名。

島石山 ,在州西八十里,高一千丈,周迴十餘里,上有李仙姑壇,歲旱禱之,輒應。

湖海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其山削直嵯峨,登厥巔,四望皆見。

頓筆山 在州西鄉,狀如頓筆。

攝仙山 在州西七十里,狀如獅,中有三巖,巖各有穴,其下有龍潭。

巉巖山 ,在州西七十里。山有四十餘「穴,每天晴,穴內風出,子午卯酉時尤盛。」

桃峰山 在州西九十里。山有雷巖石神像。天旱,居民叩之即雨。

洞山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安鄉十四都。周迴十餘里,中有洞山寺。

板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有仙跡,號「泥湖仙聖。」 旱雩,以泥塗其壇,即雨。

鳴山 在州西一百里。山巔有石竇,水常不竭,味甘。一作「明山。」

大阜山 在州西一百里武鄉三十二都。高峻聳翠,周廣十餘里。

黃蘗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與銅鼓石對面,橫列如嶂,中有異仙跡。

南屏山 在州西八十里。修水之上,臺源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