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7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一貫、知府李承勛檄知縣萬士賢新築土城,立四門,各有樓,又敵樓一。嘉靖四十三年,知縣趙公輔更築磚城,甃之以石,周五百一丈,崇一丈七尺,厚八尺。門各有樓,南曰望斗,北曰拱極,西曰應垣。東門樓近廢,從東南水門出,入水門。城樓在儒學前,額題「文昌閣。」 城外四周有壕,壕水西入於清湖,與雙溪合,環遶縣城,城內水俱由水門出,門外有石橋一,

武寧縣城池 唐天寶四年縣令范建殊築。明洪武三年,知縣饒永謙更築。弘治十八年,知縣毛騤增修。嘉靖四十四年,知縣葉棣創建磚城,周七百二十丈,崇一丈五尺,厚八尺。萬曆三年,知縣胡東暘重修。按《縣志》:「唐天寶四年,縣令范建殊築,建縣遷城,歲久圮廢。元至正間,賊張普憲來寇,無城可守,官民皆為所殘。」 明洪武三年,知縣饒永謙因故址築後圮。弘治十八年,知縣毛騤築城,惟南即江為險,自油榨嘴延西而北而東,計二里餘,令民均丁糧,出力期月城成。覆以甓閣,間以堞樓,巡以冷鋪,守以機兵,一時之備稱嚴。嘉靖四十一年,奉綸音修治四方郡縣城垣。知縣吳思齊白諸上臺,下令修砌,而吳以轉官去。四十四年,知縣葉棣委用黨正汪蓬山等經理修砌,始用磚城,週七百二十餘丈,高一丈五尺,深厚八尺,四門樓臺水關,一皆肇之。萬曆三年,知縣胡東暘重修城垣,并四門樓臺。萬曆三十一年,知縣李呈芳因見城垣數有傾圮,修費未經額編,議將南路簡僻山頭、茅坪等四鋪,每鋪減兵一名,每年共減銀二十五兩六錢,詳允扣存,聽候修城支用。三十六年,知縣周道昌奉文每年扣存自理紙贖銀一十五兩登報,專備修城,不許別動,并前議減銀仍徵貯,俱聽修城之用。崇禎十四年,因流氛孔棘,輔臣楊嗣昌以修儲、備練四事,請旨通行,知縣璩伯崑奉文而艱於費,議以一甲里長免役,出費修城。申上報「可。」 分度丈尺。令各里增厚加高。經兩載報竣。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馮其世奉文修城,由是垛加高。

樓,加飾內道,砌磚石。東西關增建敵樓。功成,葉知府隨特詳報,有「山縣金湯」 之文,其守具不備載矣。城門四:東曰賓陽,西曰慶豐,南曰嚮明,北曰拱辰,後更名東曰迎恩,西曰暎暉,南門曰宣和,北曰拱極,小南門曰映川,南上曰小西門,南下曰通濟門。今塞。

寧州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州項仲宣因故址修築。正德六年,知州林文琛更築。萬曆三年,知州陳以忠甃之以石,周一千一十八丈有奇,門并樓四:東曰迎恩,西曰通遠,南曰廣魁,北曰鳳巘。城北負山無壕,東西南三面臨河為池。按《州志》:舊志,「城郭,開創之初無考,歲久圮毀,遺址尚存。其郭東至浮橋渡,西至西郭渡」 ,南至上坑渡,北至鳳凰山,東西相距四里,周圍一十八里。正德三年,建箭樓十二所。

南昌府關梁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南昌、新建二縣附郭。

躍龍橋 在府城南南昌縣學右,新建縣學前,跨東湖,亙三十丈。舊名「高橋」 ,以近徐高士宅,故名。萬曆十五年,知縣何選、余夢鯉增築,護以石欄,改名「躍龍。」

洪恩橋 在東湖同仁祠左。唐貞元十五年,觀察使李巽建。宋治平中,少府監杜植復修,故又名為「杜公橋。」

百花橋 在東湖百花洲,舊閱武亭西。

南浦橋 「在南塘灣之西南,通蓼州路。明洪武初,大都督朱文正創立,尋燬。永樂十八年重造,凡五洞,上覆以屋二十八間,列為市肆。」

水關橋 在廣潤、惠民二門之間。有內外閘,乃塘堘之水口。順治間,居民重建。望仙橋 在進賢門外望仙寺側,跨舊壕。艾溪橋 在府城鍾陵鄉之十一都,跨艾溪。今以舟渡。

萬石橋 在府城西鄉六十三都,因萬石圩而名。俗曰「塔田。」

熊家橋 在府城忠孝鄉三十都,熊三建。游溪橋 在府城三十七都。明萬曆元年邑人萬恭建。

大豅通濟橋 在府城四十一都。宋邑人李誼建。

程公橋 在府城西山雙嶺崇勝院前。宋嘉祐中,知洪州程師孟至院盤桓,僧因造橋溪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