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間,前對琵琶諸峰,其右為仙巖,爭效奇勝。縈紆一水,循巖而西,蓮花石橫塞水口,形勝炳靈,佳氣鬱積,真神仙窟也。今道陵裔世襲真人居之。唐吳均詩:「道士身披魚鬣衣,月明忽上青天飛龍虎山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 宋江萬里詩:「鑿開風月長生地,占卻煙霞不老身。虛靖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龍窟山 在縣北七十里孝思鄉。山有龍井,有龍窟寺,歲旱禱焉。明正德間,姚源寇逸入山,剽掠殆甚。

鷹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仁孝鄉。壁立如屏,北接雞砦,南與黃岡諸山交搆惠安溪水循山麓屈曲注白塔橋流。按:鷹山以群鷹托巢得名,土人呼鷹為「崖」 ,亦稱崖山。

三峰山 在縣南二里。一名「天冠山。」 三峰相並,東連黃表巖,西接五面山,南北孤絕。明洪武初,歲大祲,邑人夏原友嘗即茲山施米,饑氓望以舉炊,既乃樓其巔。後人因名其山。

徵君山 在龍虎山前。按《張真人家傳》:「其遠祖張子明隱居於此,屢徵不起,故名。」

貴原山 在縣南五十四都。東連火燒嶺,南通光澤,西連昂山,北接鱖魚,廣七十餘里,內多良田美地,物產蕃庶,民俗淳厚,故名。山間居民成聚,曰「新豐街。」 葉夢得謁真西山,歸經此,呼酒獨酌,悠然有馬周之想,因題其壁曰「新豐」 云。藐姑山 在縣南七十里仙源鄉,上有封鬼洞、愨頭石,瀑泉飄若馬尾,灑雙鯉石下,經印石入三洪溪,其處有張開府祖壟,相傳「愨頭殞一石,張氏授一官。」

洞源山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鬼谷山,《道書》第十五洞天。世傳鬼谷子嘗於此修真,蘇秦、張儀、孫臏從之受學。有蘇秦臺、張儀井、孫家港云。五面山 在縣西南五里,東連三峰。山南一峰屹立,削成五面。元趙孟頫詩:「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何殊武陵路,雞犬自成村。」

交山 在縣南七十里。廣八十餘里。物產民俗與貴溪諸山相類,但嵐氣太盛,居人多癭。自鳴山 ,在縣西五十里,邑鎮山也。山上有湖,湖上有藤,圍丈餘,上干雲霄。天欲雨則水湧沸,有聲如雷,故名。晉石孝子戮父讎於山麓,歿而為神,配享山靈。又名「神山。」

應天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仙源鄉。其山連岡疊阜,自閩而來。至是則魁然磅礡,為諸山之宗。繇山支分絡布為城邑,為聚落,為神明之居,不可一二數。宋淳熙間,陸子靜先生建精舍讀書其中,四方從學者如雲。鄉人彭世昌為創齋舍數十楹以處之。先生以其山形如象,更名「象山。」 學者稱為「象山先生。」 慶元二年,門人劉建翁立祠堂於精舍之前。元季燬於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孫崇請於都御史韓雍、即其舊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上袍嶺 在縣孝思鄉。相傳陳丞相康伯謁孚惠祠於此,更服上袍,故名。或以為馬廷鸞事。百丈嶺 在縣北八十里歸桂鄉。高百餘丈。舊有路通徽、饒二州,後以險絕廢。《鄱陽記》云:「長沙王屯兵於此。」

張鎮嶺 ,在縣西百里仁孝鄉。高二十丈。昔有賢士張鎮隱居於此,三聘不起。上出黃蓮,勝宣州所產,今無。

鳴琴丘 在縣西偏。一丘巋然,林木陰森,清流映帶。明夏伯承嘗創草堂於其上。

長廊巖 在縣南二里。相傳漢王表修煉之所。有煉丹井、洗藥池、飛昇臺。元趙孟頫詩:「修巖如長廊,下有流泉注。山中古仙人,步月自來去。」 徐巖 在縣南三里三峰山下,徐紹讀書處。其地林深水遠,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側如月,攀蘿可登以望遠。

龍口巖 在縣南三里。峭石壁立,飛泉二道直下,如龍噴然。元趙子昂詩:「峭石立四壁,寒泉飛兩龍。人間苦炎熱,仙山已秋風。」

積翠巖 在縣西二十里。《方輿記》云:「常蓄煙靄,與五面石相峙。」

仙機巖 在縣南,去龍虎山二里。上清溪西流十里。石壁峭立,列為二十四巖。上出雲表,下臨淵深,仰而望之,非插羽不可到。宋白玉蟾《題仙機巖》詩:「織就霓裳御冷風,玉梭隨手化成龍。天孫歸去星河畔,滿洞白雲機杵空。」

仙人石 在縣北孝思鄉。面瞰溪水,背負斷山,屹立若鐘形。其腹為巨洞,相傳有仙居焉,故名。偽漢陳友諒陷信時,民爭寨其巔,遺跡今存。翻經石 在縣南仙源鄉,世傳晉簡庵和尚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