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力。豈通塞之有時,何晦顯而難測?我不自振,掘之

而得。雖潛污壤之中,靡受莓苔之蝕。」誠宜英主用之, 提攜指揮。內以靖諸侯,外以服四陲。為東序之祕寶, 備有國之光儀。一見留於邑長,一獲佩於台司。始謂 伸於知己,終乃屈於不知。既而長鳴玉匣,躍入漣漪。 化鋒鍔兮奮迅,煥精光兮陸離。垂尾蒼波,斷黥鯢之 族;矯首清漢,礱江海之砥。昔時在獄,今成廢池。寶常 棄於茲土,人載懷而孔悲。況乎耶溪水涸,赤城山閉。 巧冶既歿,作者曠世。風期已遠,杜武「復逝。斯物倘存, 知者誰氏。惟人代兮去不留,嘆嗟雙劍兮焉可求。」

《徐孺子祠記》
宋·徐鉉

「天之愛民甚矣。雖數有治亂,而常生聖賢。故得其位 則功加於時,舛其運則教垂於後。雖銷聲滅跡,亦全 身遠害。不德而德普,逃名而名揚。擁篲築宮,禮重於 列國;式閭表墓,道光於無窮。舉善而教,政之大者也。 恭惟我祖,炳靈南國,舊宅界乎仙館,高臺峙乎澄波。 孺亭之稱,海內瞻仰。名公良牧,代加崇飾,千載之下, 猶旦暮焉。」丞相司空鄧王,以茂親之重,膺分陝之權, 思老成之典刑,仰高山之景行,不言而信,不肅而威。 乃命經營,將從締搆,九成方起,百堵未周。甲子歲,人 秉國鈞,以武昌連帥侍中濟南公代司宮籥公,致用 以武,從政以文,祗奉蕭規,率由《周禮》。再賡成制,詳考 舊基,夷坎窞而就平,裨崖岸而增固。乃崇堂奧,乃加 藻繢。右嚴樽坫之序,左設庖膳之區。前臨康莊,旁眺 城闕。「平湖千畝,凝碧於其下;西山萬疊,倒影於其中。 依然懸榻之場,想見致芻之狀。與夫洪崖之館,絢綵 於煙霞;滕王之閣,騫飛於雉堞。」南州之物象備矣,前 哲之光靈萃焉。嗟乎!君子興一役,建一事,於時必可 頌,於後必可觀。茲亭之作也,都人朋悅,過賓矚目,紀 於方國之史,播於樂職之詩。鉉也幸承燕翼之謀,獲 參翰墨之任,俾垂不朽,敢憚無音!

《涵虛閣記》
楊億

涵虛閣者。致政李公,挺生民之秀,負王佐之才。決科 廟廷,文雅第一。從政劇邑,吏人不欺。以太夫人在喜 懼之年,有羸老之疾,拜書北闕,求養南陔。天子嘉之, 恩禮尤異。既南臺之進秩,仍水衡而分俸。用致官政, 歸侍庭闈。始卜居歷陽,載離寒暑。會公之令子,今西 臺御史,以尚書郎通守洪州。叔孫必葺,豈復懷安。元 方將車,因以東上。今年御史秩滿歸闕,公且致書於 予曰:「叟東西南北之人也。前年來江西,登臨山水,覽 觀民物,戀戀而不能去。且欲占數畝,為是邦之民置 田一廛,築室百堵,編名戶版,輸稅公上,陶陶然與漢 陰丈人攜手於羲皇之世矣。」茲郡之勝,實惟東湖。今 之所居,介於湖上,卻視闤闠,前瞻渺瀰,棟宇轇轕而 世喧目分,魚鳥聲軋而物態咸見。澄波萬頃,韜映雲 天,崇朝八達,絡繹冠蓋,此亦古人大隱之跡,不出市 朝儒者一畝之中,僅庇風雨者也。春之辰,雜芳被隄, 綠波如染,可以臨清流而賦詩。夏之晝,涼颸拂衽,炎 雲成峰,可以登高明而逃暑。潦收水清,群木搖落,可 以詠秋風於《楚詞》。歲暮天寒,密雪飛舞,可以歌南山 於《周雅》。故足以檻心猿而習靜,狎海鷗以忘機。宴坐 觀空,入毗邪之不二;谷神反聽,味元元之五千。豈徒 晨昏調膳之餘,雍容四體而已。若夫天宇岑寂,湖光 皎鑒,俯見雲鳥,毫末靡遯其形;旁連邑居,囂華不接 於耳。遊氛宿霧,寥廓洞開,遠水長空,溷茫為一。彷彿 其梗概。目之曰《涵虛》。優哉游哉,聊以卒歲。願志其事, 式為美談。

《遊西山記》
周必大

十一月丙寅,日南至,抵豫章,登拄頰亭,望西山。甲戌, 登天寧寺之列岫亭,得西山之面。又登大梵寺之秋 屏閣。曾子固云:「見西山正且盡者,惟此閣耳。」丁丑,絕 江,為西山之遊。陸行二十五里,至貞觀院,登閣觀《禪 月羅漢》摹本。又十里而至鸞岡,三徐葬其傍。三徐者, 衛尉卿延休騎省鉉內史鍇也。元祐八年,張商英作 「祠堂記。今有畫像,稍前即翠巖也,棟宇弘壯。南唐保 大間,澄源禪師無殷住此山,李主甚敬之。既死,祭以 文,時本朝建隆元年也。」韓熙載為之銘。其後死心居 此,而雲峰悅亦悟道,故江西號為勝地。飯罷,同長老 了賢步觀洪崖,井深不可測,舊有橋跨其上,今廢。院 去崖數十步,有奉聖宮,今曰「紫清。」徐鉉為《記》,有唐肅 宗像。歸宿翠巖方丈,觀李主賜《無殷詔書》,皆用澄心 堂紙。每書日後即押字,印文如絲髮。予題云:「李氏世 敬桑門。」其賜書遍江左諸剎,至於不失舊物如翠巖 者鮮矣。戊寅,乘小舟,循溪依嶺行一二里,望所謂藥 臼者,在石澗湍流中,如石盤然。次度牛欄嶺、茶園嶺, 最後度湯家嶺,回望生米洲,乃至香城寺,榜曰「咸通 香城蘭若。」八年,鎮南節度使嚴景書。昔東晉隆安中, 曇顯肇居此山,嘗與陸靜修榷論,見《北齊高僧傳》。今 長老如晦,妙喜弟子也。方丈側娑羅樹兩株,葉皆下 垂。又羅漢菜常以正月生,飯罷,杖策登山。初過榧林, 其間一株最大者,圍丈五,號「將軍樹」,相連近千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