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石「週迴一里,高約數十仞。」

挹仙嶺 在縣治東,與果老峰相頡頏。巔趾皆石,週迴約一里,高數十丈。上有挹仙亭。世傳後晉仙人張徽煉丹於果老峰,人皆登望,故名。「沖虛山 」 在縣治北,舊有羽人居之,輒成仙去。黃土嶺 在城東,邑之義塚在焉。

跪獅嶺 在縣東二里許。其山自金盤綿延至此,突起而高,若獅之跪然,故名。

馬鞍山 在縣東五里

華山 在縣西北七里。高數百丈,環繞二十餘里,數峰疊翠,如展簾幕,為邑屏障,狀類池州九華山,故名。今又名「雲蓋峰。」 有祖師殿,觀音庵在上。

青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今有「青山鋪。」

鐵山 在縣東十五里。崔嵬磊砢,週迴數十里,傍山鄉人鑿為碓磑之器,蓋取其石之堅固。金盤山 在縣東十五里。崒嵂崔峨,高數百丈,蜿蜒盤據,殆三十里,當安仁、貴溪之衝。上有一高峰特起,名「花尖嶺。」 世傳以為九江王黥布墓在焉。

盧山 在縣北十五里。形勢蜿蜒,與金盤相對。吳山 ,在縣北二十里。桃源寇起,參政吳廷舉立營於此。原有吳山寺,後改「新添鋪。」

牛頭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突然聳秀,高數百仞。世傳晉石敬純為父復讎逐牛昌,隱至此山,於馬上斬其首,屍不仆。騎行五里許,遇孕婦,以掃箒指之,乃仆。故名其左阿曰「掃箒嶺」 ,即今吉泉峰,與東山相峙。

紫雲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與餘干白雲相接。其下水田,霞彩相映,故名。

南山 縣北五十里。峰巒疊秀,如橫筆架蟠。象山 縣北五十里。高數十餘丈,狀如象蟠。鶴仙峰 縣北五十里。世傳有仙鶴跨止其上。三公山 縣北三十五里。明大學士桂文襄始祖處士桂秋山墓在焉。

金竹嶺 縣北五十里。林木鬱蔥,且多修竹,皆黃碧色。

吉泉峰 縣東北三十五里。巍然數峰,高數百仞,頂有三仙殿,士民朝謁輒有應,為江南第二峰。

泉塘山 在縣東八里。山足有七孔,泉流不竭。滴乳巖 在縣北五十里。宋尚書湯漢未第時,讀書其側。每晨於巖下滴乳香一撮,凝結如玉,以供爐炷。後公沒,其乳遂絕,巖猶存。

獅子巖 在縣東十里,臨溪滸,狀如獅子,水涸,則頂趾俱見。舊平章王溥居後。

高嶺 在縣西十里。屹然突起,北至鋪舍。黎浦嶺 在縣南五里。隔溪嵯峨綿亙,有唐進士柳敬德墓及祠址在焉。金谿田埠貴溪龍虎山二水流其下。《堪輿家記》有云:「水打𥟖浦,弦安仁出狀元。」

羅山 ,在縣南十五里。與鳳凰山相頡頏,賓主相揖。

鳳凰山 在縣南十五里。形勢起伏如鳳凰。馬岡嶺 在縣南四十五里。平洋突起,高百丈,如覆釜然。峰頂舊有三仙祠,尋廢。嘉靖間復興。龍岡嶺 與馬岡相對,有真武殿,祈禱輒應。牛眠石 在縣東十里,狀類牛眠。舊傳石牛夜食田禾,鄉人鑿其足方止。

雙魚石 在縣南三十里。兩石宛然若魚泝流而上。舊傳能壞坡堰,因鑿其首。

雲蓋嶺 在縣南七十里。常有雲氣擁護,故名。五峰 在縣南七十里,五峰森列如筍。

掃箒嶺 在縣南七十里。高數百丈,上有古祠,右有井,深不盈三尺,嘗涸。歲旱,里人誠禱之,泉即湧出,汲以求雨。

青城山 在縣南七十里,壤土四圍,高起環繞如城,山色蒼翠,林木鬱秀,故名。按《縣志》,「二十都灘頭又有城山,去縣南十五里。」

馬祖巖 在縣南六十里。山環四面壁立,如不可入。巖前有巖洞幽深,兩崖對峙,下視數十餘丈,仰觀有隙如線,名曰「一線天。」 巖上有泉,飛下十餘丈,名曰「瀑布泉。」 巖間造梵宇禪堂,幽闐深邃,恍若蓬萊。世傳馬祖大師遊方至此卓錫,故名。

碣石巖 在縣南七十里,與仙巖相近。平地屹立,高逼層霄。週環半里,山腰有巖竇,望之中有機車杵臼之類,高不可究。

仙巖 ,在縣東南七十里,巖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對,下有溪流,舟人仰視。穴中各有「杵臼、織機、紡車、銀爐、床櫃、水桶、倉板之類,每占其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