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榮駟橋  湖灌橋 俱十都。

舊馬石橋 株沙橋 俱十一都。

「楊木橋  。」 《鶴落橋  》。《化龍橋》。

老兒橋  、蓮河橋  、烏龜橋 俱十一都。塔岡橋  、永豐橋  、豐溪橋。

鶴岡橋 俱十三都

迎僊橋 十四都

饒州府封建考     府縣志合載

長沙王 昊芮按《餘干縣志》,「初封衡山王,高帝五年徙封長沙王。」

列侯 梅鋗按《餘干縣志》,「高帝五年,封十萬戶侯。」

餘干侯 陳靖按《餘干縣志》,光武年間封。族亭侯 張遐按《餘干縣志》,獻帝年間贈晉

鄱陽縣伯 顧眾按《鄱陽縣志》論平蘇峻功始封。

鄱陽王 休業按《鄱陽縣志》,文帝第七子鄱陽郡公 陳顯達按《鄱陽縣志》,「初封彭城侯,明帝年間進封。」

鄱陽王 鏘按《鄱陽縣志》「太祖第七子。」

鄱陽王 寶寅按《鄱陽縣志》,「初封建安王,梁主秉齊政,改封,乃明帝第六子也。」

鄱陽王 恢按《鄱陽縣志》「太祖第九子,梁主受禪,恢以介弟作庸,大顯土宇。」

鄱陽王 範按《鄱陽縣志》,「恢子,嗣父封,鎮合淝,卒於江州。」

餘干侯 陸襄按「《餘干縣志》,武帝天監年間封。」 餘干男 劉孝慶「按《餘干縣志》,武帝天監年間封。」

鄱陽王 伯山按《鄱陽縣志》,乃世祖第三子。史傳略云:「高祖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闕,至是始重其事,臨軒策命也。」

鄱陽郡公 諲按《鄱陽縣志》,「唐道王房宗室。」 南唐

鄱陽王 延政按《鄱陽縣志》,「初封富沙王,後改封,鎮饒州。」

饒國公 克己按《鄱陽縣志》:「安仁吳全節之父,全節以道教得幸,因獲追封。」

鄱陽郡公 藥師按《鄱陽縣志》,「此其封地,非實鄱壤,蓋以望邑美其名號耳。」

淮靖王 瞻墺按《府志》,「明仁宗第七子,永樂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之國廣東韶州府,正統元年遷饒州。九傳至常清世子朱,由桂國亡。」

饒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鄱陽縣附郭。

府治 舊在城西南桃源山麓,即今大廳廨。宋景祐間,范文正公知饒州,益擴大之,今名為「舊府治。」 元至正壬辰,兵亂據守,吳宏易「行」 為「省」 ,明為守禦武臣廳事,而府官暫于世美坊錄事司視事。尋頒式創府治,知府胡乾祐遂即安國寺址營建。宣德十年,淮靖王自韶州遷至,即府治建王府,府暫遷永福寺,又遷常總管故居。至正統初,知府黃通理奏請永福寺西隙址建今治。正德七年,廳事燬,知府林棫建後,修葺不一。

皇清順治初,吏舍火,延燬大堂及川堂。八年,知府翟

鳳翥鼎新之。無何,川堂復圮。康熙十年,知府王澤洪復建。

軍捕同知署 在正堂左。

督糧通判署 在同知署後。

經歷署  、照磨署  、知事署 俱在府署右之前。

兵備道署 在西隅。明正德間,姚源盜起,添設,駐饒州。副使許廷光即大有倉隙地創。嘉靖元年,副使范輅增創前門,門外列二廳,由西廳入百步有剩地,置射圃,令武士習射其中。嘉靖末,副使塗澤民復增建。天啟年間,改按察分司為道署。至

「皇清」棟宇塌壞、復改置于「廢高安郡府。」康熙六年、奉

裁,九年仍復分巡饒九南道。

察院 在府治西。明弘治間,知府李復貞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