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卷目錄

 建昌府部彙考二

  建昌府城池考

  建昌府關梁考

  建昌府封建考

  建昌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八百八十卷

建昌府部彙考二

建昌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南城縣附郭。

建昌府城池 :「唐乾符中,汝南公築城,周迴十里,廣一丈六尺,高二雉,露屋一千一百三十二楹,敵樓三十二所,東西門八,南北二門通衢焉。南唐李崇瞻增築城門四:東曰來遠,西曰永豐,南曰祈仙,北曰朝天。敵樓二十有四楹,高二丈有奇。」 宋元豐中,廖恩竊據邵武太守鄭郯請於朝,闢城四隅相爽塏地宜作新城,即今治。城周迴九里十三武,東疊以石,江流維悍故也。西南北間以甓堅好為稱。東門三:曰旴江,曰合江,曰天酒。西二:曰紅泉,曰清暉。南四曰祈仙,曰膏露,曰太平,曰安濟。北一曰朝天。明初,以西、南北地勢卑而城基稍薄,遂并東而改築之,因天酒門為東門,易名曰《武勝》;紅泉門為西門,易名曰《儀鳳》;祈仙門為南門,易名「通會」 ;朝天門為北門,易名曰「朝京」 ;餘門塞之。凡城高以二丈五尺為度,厚丈九尺,基廣二丈九尺。但自武勝而南延、通會,厚減尺許;通會而西延、儀鳳,高減尺許,基減尺之四;儀鳳而北延、朝京,高亦減尺許;自朝京而東延、武勝,基亦減尺許。東壕因江流天造險勝,西南北濬壕,深丈許,廣丈四尺,樓櫓規制大備。明洪武改元,指揮使耿顯忠來鎮,作四城樓。正德八年,知府安奎補築東門甕城,名曰「固本」 ,於城之隅改作四樓:曰盱江,曰「望仙」 ,曰「來薰」 ,曰「鳳山。」 又以江流嚙岸,慮及城基,疊石隄之外。縣

新城縣城池 ,宋紹興七年置縣,無城堞。明正德七年,知縣徐繡奏行築城,暫築土垣,高八尺。八年,知縣黃《文鸑》承令,因而成之,至十年乃訖工,周迴九百餘丈,高以丈六尺為度,厚一丈,基廣丈有五尺。鋪三十六,門四:東曰望閩,西曰通濟,南曰昌文,北曰朝宗。門之上,覆以樓,各四楹,可望候也。

南豐縣城池 ,唐開元中,邑令游茂洪奏徙今治,無城堞。明正德「七年,知縣莫止築土牆八百九十一丈。九年,兵備副使胡世寧劄付推官趙漢督建今城,周迴仍牆之舊,高以一丈八尺為度,厚廣一丈,基廣一丈五尺,作城樓四,下砌甕門,東曰聚和,南曰通濟,西曰崇秀,北曰慶成。東南甕高丈有三尺,廣一丈;西北甕」 高減尺許,廣減尺之二門外築墩,高五尺,廣三丈,修二丈三尺。知府韓轍按視西北城沿地低,外山高可俯視,非守計也,迺增築高八尺,凡二十一丈,餘仍舊。立鋪四十四所。

廣昌縣城池 按舊《志》:「土城,環縣五里。宋端平中,新城令趙礪夫攝邑事,奉旨築鑿,功未竟而謀寢。明正德八年,知縣梁榮、張燦等前後相繼繕治。正德十一年迺訖工。周迴七百八十五丈,高以一丈八尺為度,厚一丈,基廣丈有五尺,鋪三十有五,門四,上覆以樓。東曰迎恩,西曰承流,南曰宣化,北曰拱北。」

瀘溪縣城池 ,城周迴五百丈,廣八尺,高一丈五尺。門四:東曰「來福」 ,南曰新化,西曰「順治」 ,北曰「拱極」 ,各建城樓。城外濬壕,廣數尺,深稱之。

建昌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南城縣附郭。

城中澄源橋 在府治敱角樓之南,取「正本自治」 之義,故名。

正俗橋 在府治之西南城縣之南。舊名「正俗坊」 ,又名上水橋。

雍和橋 在府治之東雍和坊,又名「下水關橋。」 興文橋 在城北興文坊,又名「水關橋。」

泮池橋 在府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