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溪橋 在府儒學之右。
五奎橋 在府儒學之左。里人有甯道立、蕭原吉、夏泉、夏良勝繼登魁元,人以為有兆於橋,故名。
城外太平橋 在東川門外。舊為浮橋。宋嘉祐五年,郡守豐有俊創立石橋十三壘,架屋六十四楹,名「萬壽橋。」 以天子誕日,守令於此放生祝壽也。嘉定十三年,燬於火。郡守汪楫、縣令黃以太架梁甃石,以通往來。淳熙二年,郡守孟默作亭橋中,曰「廣生。」 九年,郡守陳可奉詔立石,戒誕節烹宰。元至元丙子燬,民病涉,構飛梁以濟。壬辰,郡侯章公、總管趙公,帥同僚復募建。始構棟宇,高廣雄麗。以成宗初嗣位,改名「太平。」 明成化十七年,僉事李轍募修。
皇清順治乙酉年,燬於火。丙申,郡守劉《道著》、邑令李
正蔚復建。康熙壬寅,橋上市民失火,悉燼無遺。郡守高天爵始甕為石梁,不立屋宇,制度如萬年橋,山川開朗,飛落行人襟袖間。壬子,復為水圮,邑令曹養恆捐資復修。兩橋相望,如雙虹橫亙矣。
通福橋 東二里,跨東江上,以其路通福建,故名。宋咸淳丁卯,郡守方演孫建。元末火於兵。明洪武初,縣令張稅立石墩八,駕木九層,覆以屋四十三楹。天順間,水齧橋圮,郡守江浩重修,邑人布政使左贊記。明末復圮。今石墩存三之一。大德橋 在太平橋東,跨乾港。明弘治十五年,郡守舒崑山建,名「普濟橋。」 嘉靖二十六年燬。二十八年,郡守陳陞、通判胡澤,改為平橋。隆慶元年,邑人羅汝芳重修於乾港橋,易名「大德。」 《有聯》:「春浪滔滔,江心有路通車馬;夕陽隱隱,渡口無人問楫舟。」
龜湖橋 在東三里。宋淳祐五年,知縣趙必揆因洪水衝破,造四浮橋,一通福建,一通潭步源,一通龜峰,入大源。然則今之通福橋,其龜湖四橋之一。又按:咸淳七年,武學教諭涂演成龜湖石梁三百尺,是昔之四浮橋,至是始合為一石橋。《正德郡志》疑其即今通福橋者是矣。然通福乃方守所建,與涂諭所建之龜湖,固各為一橋也,今之稱龜湖橋者有二:一在東江之東岸,一在東江之西岸,皆居通福橋上游。其所跨之水,皆小溪之通東江者耳,非江東也。豈宋之龜湖橋則正跨東江,後為湮沒?而今二橋者,乃舊橋首尾遺址,歟地讖應元建東岸者,橋旁有峰,正當巽位,其水亦為巽水,故堪輿家貴之。
萬年橋 東北六里,地名歇洋渡,舊名溢洋渡,今改為萬年橋。下有潭曰「烏江。」 宋咸寧七年,武學教諭涂演成龜湖石梁三百尺,乃移湖之舊為梁者舟二十有二,益之五十有二,移置洋溪為浮梁。提刑黃震有《記》。舟梁不知壞於何時。明成化二年,邑人雷顯忠作渡舟以利涉,久之舟壞。弘治間,沒溺無算。顯忠子應春、孫炯再舟之。又甃石崖以屋,扁曰「津館」 ,庇風雨。候渡者割田十七畝為舟館,修葺,備雷氏三世好義,鄉人名為「雷義舟」 云。後復壞。嘉靖十年,邑人同知馬玉重建,邑人劉宏復建東岸亭一所,舟一隻,贍之以糧。崇禎甲戌,覆溺之禍如弘治時,副使吳麟瑞倡立石橋二十四壘,延石九層,為湖東諸郡冠。時郡守凌必正、推官荊本澈、邑人捐資分襄者,南京刑部郎中鄧允淳、湖廣興國州知州崔元登。
皇清順治丁亥年,始竣厥功,民不病涉。中構一亭,祀
大士像以永鎮云
毛坊橋 在城東五里。有亭一所,石路百丈。三十四都民黃金建。
梅溪橋 在東八里,跨石頭港口。宋咸淳中建。龍池橋 在東十里,地名「龍池口。」 宋嘉熙四年知縣羅端常建。
水濺橋 在東二十里,跨鹿子源口。宋治平中,參軍王韶建。
青麻橋 在東三十五里,跨青麻港。宋淳熙二年,知縣孫基建。
新村橋 在東四十五里,跨藍溪。宋淳祐二年,知縣趙必揆建。
澳港橋 在東五十里,跨澳港。宋寶祐中,狀元張淵微建。
盧公橋 在東五十五里新城縣界。宋元符二年,縣尉盧知原建。
小竹橋 在東六十里。洪武初里人鄧信可建。寶山橋 在東六十里真如寺前。宋咸寧中包克瑩率里人建。
官橋 在東八十里藍田。元大德間,里人張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