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建昌府封建考        舊志

益端王 祐擯,成化二十三年封,弘治八年之國。性儉約,好書史,工楷篆。享國五十二年,愛民重士,無所侵擾。奸人班明誣昌國通王有逆謀,竟得白。薨,莊王厚煜嗣。莊王孝友忠敬,博敏好學,在位十八年薨。無子,弟恭王厚炫以《崇仁王》進封自奉,儉辭,祿二千石,在位二十五年薨。子載增,不及。王翊鈏嗣。初,恭王以嗇久於國,而今王好交當世士大夫,接引如恐不及,天下稱賢。王二蜀及益,而《益恭》為尤。

建昌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南城縣附郭。

府治 南。唐以縣治為軍治,即郭家山陽也。宋慶曆八年,知軍事吳某修建儀門以及內寢。紹興四年,燬於寇,寄治舊太平寺。九年,知軍事汪大舉即故址稍建便廳。林申、蔣循祖、徐瑑相繼營建。黃堂、廳事,麗譙廣廡,創建如初。其通判廨,在軍治之西。添差通判廨,在軍治之南。舊係史華館。判官廨,在遊仙坊之西。錄事、參軍廳亦在軍治之西。司理參軍廳在軍治之東,司戶參軍廳在遊仙坊之東,司法參軍廳在軍治之南。元改為路,明改為府,其治皆如舊。宣德四年,併為荊王府,知府陳鼎改建於鳳凰山之陽,即城西北隅舊蒙古學也。中為正堂,左附以巨積。庫堂之後為穿堂,從以兩廂,又後為思正堂,堂下為露臺,臺前為甬道,戒石亭據其中。左右廡為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糧房,承發架閣凡九科。外設儀門,門之外,左為司獄司,右為吏舍,又外為門。思正堂之後為知府廨,前為架閣庫。龍亭庫在西,土神祠在東,制度足偉觀瞻。成化二十年,知府秦夔於府門改建鼓角樓,門帶小溪,跨馬石橋,曰「澂源。」 二十二年,知府胡贊、同知謝英、推官陳易於儀門左建清軍廳,右建理刑廳。弘治十年,通判劉澤建糧局於府門外之東偏。十三年,知府舒崑山徙鼓角樓於儀門之南,而別建門屋六楹。正德八年,知府安奎於架閣庫南增建通判廨宇,而照磨廨因撤而新之。十年,知府韓轍又置檢校廨於知事廳之前。儀門東西添置楣宇,而榜廊則置於大門外之西偏。嘉靖十五年,知府王度以大門逼近王城,乃徙入數十武,其制益壯。二十六年,知府陳公陞以府後火巷舊址為民所侵,乃稽復之。三十八年,知府鄧廷猷移推官廨於通判廨之前,經歷、知事廨於同知廨之前。隆慶二年,知府沈子木重加修葺。又以寅賓館缺,乃析理刑廳後為之。若大門之外,左右有「旌善」 、「申明」 二亭,具如初制。

皇清順治壬辰,兵燬,今改於西大街。

同知署 在正堂左

通判署 在正堂右

推官署 在通判署前。今裁廢。

經歷署 在舊推官署前。

照磨署 在正堂西

陰陽學  、醫學 俱舊在郡治東,即今新察院。明正德八年燬,萬曆六年知府王之屏復建於北大街,分守道左。今俱廢。

僧綱司 舊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南城縣治 舊治在郭家山南。南唐立建武軍,因以郭家山南縣治為軍治,而改縣治於東,即仁平、泉東北也。宋紹定四年火,郡守林申建。元復火。明洪武初,知縣孫文政刱。堂宇門廨靡不周備。宣德間,并為荊王府,知府陳鼎乃徙於鳳凰山陽郡治之西。中為正堂,扁曰「忠愛」 ,收支庫附於堂側。典史廳、承發科在於堂左。後為退堂,前為甬道,戒石亭據其中。左右序為吏、戶、禮、兵、刑、工、糧、鋪長等房。科序前為監房,中設儀門。大門退堂後為知縣廨,左為縣丞廨,右為主簿廨,左前為典史廨,而吏舍則列於兵房之後。榜廊在縣門外東偏。隆慶三年,大門、儀門及左廊俱燬於火,旋復草建。始者庫則編籬為之,獄則築土為之。至是益圮貨財,貯庫吏私室,便於侵漁。獄遇春水,牆輒壞,至募居民共守。萬曆四年,知縣范淶重修廨宇,大畢。《前工儀門之外》,《左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