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一卷目錄

 建昌府部彙考三

  建昌府學校考

  建昌府戶口考

  建昌府田賦考

  建昌府漕運考

  建昌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八百八十一卷

建昌府部彙考三

建昌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南城縣附郭。

建昌府儒學 :宋太平興國年,改建昌軍,建學在郡治之西。靖康二年燬,紹興四年又燬。後十六年,知軍事蔣循祖乃修治之,復學地與學田之侵於民者,繪「鄉先生李太伯」 之像於大成殿之南廡下,以風後學。元符間,知軍事管師仁建四賢堂於廟右。泰定間,郡守薩德梅增拓學址而修治之。至正六年,同知府事劉「矩建大成殿。學士虞集《記略》」 :「明景泰七年,知府江浩修葺如時制。成化間,知府謝士元大新學宮,召工遠方,稽制國學,新禮樂器,購經書、子、史百家之籍,興學教士,一時為江右首稱。弘治五年,分封益國,故學址入藩第。知府孫偉徙學於郡治北天寧寺。時工役繁興重改作,故仍佛宮為大成殿。殿之」 後仍梵堂,為饌堂,堂之後為尊經閣。殿東西有廡。廡之前為戟門,為櫺星門,門間跨流水而橋三。閣東為廩庾,為廨舍,閣西為明倫堂。東列齋序:曰「志道」 、曰「據德」 、曰「依仁」 、曰「游藝。」 禮器、樂器庫附齋下,西連號房,凡十餘楹。堂下砌為露臺,臺下甬道數十。武道上立儀門,門外有橋。多經遷構,徙置如初。十年,知府熊宗德拓橋西地,創神廚、宰牲房、庫房,開滌牲池。橋南建學門,繚以垣牆。門之前豎「泮宮」 坊,尋撤去。十八年,知府舒崑山、同知林廷獻因滌牲池北隙地建號房二十楹,建講堂於明倫堂後,於戟門左建名宦祠,右建鄉賢祠。門之外闢大路,路南合濬窪窟為泮池,池南建桂香樓,西建屋二十楹,為外號房。正德七年,知府安奎建射圃,立觀德堂於饌堂之左。九年秋,雷震大成殿。知府韓轍、同知何恩以殿仍佛宮,弗稱正祀,因撤而新之。門廡葺治,丹碧煥然。十二年春,又從士議,爰度地宜,改建「明倫堂」 於射圃。推官羅江迺相共成經制,於是為備。嘉靖元年詔正祀典,大成殿易名。

先師廟:嘉靖八年、知府張紘奉建,御製碑六座,《敬》

一亭。萬曆三十四年,參政余霑捐十金,知府朱與翹捐七十金,修尊經閣。後因學役失火,前後藏書延燼無遺。崇禎九年,明倫堂火,知府李恢先、通判牟暹、推官荊本澈各捐俸重建。名宦祠在儀門左。鄉賢祠在名宦祠南,近射圃,在學宮之右。嘉靖二十五年,同知周良相改號舍為之,構亭一,夾室二。後改為新司。萬曆六年,知府王之屏復立射圃於新司之右。三十八年,推官陸健即射圃改為「旴江書院」

道一書院 在府南隅。中塑朱、陸二先生像。明德書院 在鳳凰山下,羅汝芳講學之所。正學書院 祀羅汝芳。

紫陽書院 :在城北隅,萬壽宮之左。順治十年邑人建,祀朱子。每科試例錄四人,與「明德祠」 試額同。

學田 :「明嘉靖十六年,知府王度捐俸置田二百七十八斗。嘉靖二十七年,知府陳公陞捐俸置田七十七斗。萬曆四十年,郡守鄔鳴雷捐俸一百金,置買十八都田一十九段,歲收租穀五十六石,以贍諸生之清貧者。」

南城縣儒學 。宋詔興間建於南隅「太平寺故址。元至正間燬而復修。明洪武間知縣張稅、呂昇、永樂間教諭江濟、景泰間巡撫韓雍相繼增修。」

皇清知縣李正蔚、苗蕃、曹養恆、教諭鍾秀次第增修。

外縣

新城縣儒學 宋紹興間建於邑之巽隅。元因之。明洪武初,知縣沙良佐增建。

皇清順治間,邑故明吏部尚書凃國鼎仲子《凃斯》「皇。」

孫大。等增建「風月書院」 在縣南,宋儒李覯讀書所。

蕭曲書院 在蕭曲峰。明禮部郎中黃端伯聚徒教授之處。

西村書院 元處士朱民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