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七卷目錄
瑞州府部彙考三
瑞州府城池考
瑞州府關梁考
瑞州府封建考
瑞州府公署考
瑞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職方典第九百七卷
瑞州府部彙考三
瑞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高安縣附郭。〉
瑞州府城池 舊志:「子城舊址,週迴三里,闢四門,東抵進龍池,西抵平頭門,南即譙樓,北抵朝天門。唐武德間,李大亮始築土城,環以壕。南唐昇元初,高安令陳承昭,保大十年刺史王顏。宋元豐間太守維瞻,建炎間黃次山。元至正末,元帥張岳、平章火逆赤,皆嘗修治,歲久圮塞。明正德間,知府鄺璠履榛莽中得舊址」 築之,惟太平多水患。由府學右循五龍岡,北接舊址,高二丈,袤二千七百餘丈,撤土去寨,壕亦以濬。闢九門,門皆甃以磚石,錮以鐵扉。上建重屋,洞其下,以通往來。周匝羅城臺鋪舍,以居邏卒。府前即譙樓為門,扁曰「瑞陽。」 然城分南北,錦江中貫濱江兩厓,壘石為岸。市南谿創三石閘,以時蓄洩,而城跨其上。
外縣
新昌縣城池 :「新昌縣開時即有土城,城之門四,東曰新安,西曰龍江,南曰新豐,北曰『朝天』」 ,週迴五里,城下有隍,後漸崩塌。宋嘉定中修築,改東曰「迎恩」 ,西曰「惠政」 ,南曰「化成」 ,北曰「環秀」 ,歲久復頹。明成化中,循舊基築土城,丙午始內外包砌以磚,高一丈五尺,厚五尺,建月城於外。正德庚午,盜起,知縣胡椿加修戰樓,凡九所。癸酉及嘉靖丁亥,相繼修補。崇禎辛巳,以舊城庳陋,大加修築,週九百七十三丈,視昔加高者數尺,加厚者尺餘,石垛一千八百箇。箭樓四所。東仍曰《迎恩易》,西曰「太和」 ,南仍曰「化成」 ,北復曰「朝天。」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石垛九百五十五座,置砲臺、窩。
棚樓櫓壯觀,保障憑依焉。
上高縣城池 ,「古有土城,城下有池,週迴五里,萬載、新昌」 之水,匯於陵江,而界其中。市分南北四隅,皆設有門。宋嘉熙間重修。明正德中,復究故基,鑿池立柵,創四門:東曰禮賢門,在臺岡山;南曰朝京門,在小車頭;西曰宣化門,在易家田;北曰宜豐門,在旺賢岡。嘉靖年,創砌石城,週迴一千一百一十二丈七尺,石垛二千四百二十五箇,壕長六百五十三丈,其門原四,更增五門:曰躍錦,曰旭屏,曰「招敖」 ,曰「末華」 ,曰「環州。」 萬曆間重修,崇禎丙子寇警,增加二三尺許,易方垛為圓垛。後縣令張朝荃補燒燬城門,稍增牆垣。
瑞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高安縣附郭。〉
錦江橋 在府治前,亦名「浮橋」 ,又名「永安。」 今在城隍廟前,楊吳乾貞二年建。
仁濟橋 在府城縣學之東。
迎仙橋 在府治二門外。
鳳凰橋 有二:一在縣學前,一在翔鳳坊。《鸚鵡橋 》在府城桂林坊。
紫雲橋 在府城朝天坊。
進龍橋 在府治縣學,右瞰大江。知府鄺璠新而拓之,翼以石欄,兩厓疊石為級道。龍化橋 在府城東嶽廟右。
南石橋 在府城慶善坊,下有石龜,又名「憧憧橋。」
三讓橋 在府城禮義坊,即禪那寺右橋也。《株橋 》,在府城朝陽門外。
多稼橋 在府城東五里。
連珠橋 在府城東七里。
櫟山橋 在府城東八里。
來蘇橋 俗呼「小珠橋。」 在府城沙路鋪。
劉郎陂橋 在府城東一十里三都。朱琬、朱琰建。
深港橋 :在府城東一十二里。
蒐溪橋 在府城南四十里。
獨城橋 在府城南四十三里。
青石橋 在府南五里
分口橋 :在府城南一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