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2 (1700-1725).djvu/55

此頁尚未校對

祠。元豐中,通判孫伋就上流甃渠分釃入廟,深三尺,廣稱之,凡八百二十餘丈,澄澈可鑑,冬夏不涸。

避賢谿 在渚田仰山正祠前。自仰山徙廟於此,故名。

砲沙河 一名「抱沙河。」 在府治東南一百五十步,池內有石若砲。

西池 在府城外西。唐乾元中,刺史鄭審開池。「鳴玉池 」 在府治內之西,本唐刺史張公剏,今改為「疏泉。」

防虞池 在府治西北,與郡倉相距數十步。茭池 在府城東南委巷中。有茭獨茂,因名。「放生池 。」 舊有靈泉池及清水池,今以北城外秀江為之。

蚪塘 :在府城西北四里。舊傳「有蚪龍蟄中」 ,故名。

分宜縣

鈐岡 在縣水南二里。山自紅花仰,延袤數十里,有新澤水出於右,長壽水出於左,水夾於山末,故曰鈐山。勢聳特,登之則一邑皆在目前。仙台山 在縣東南五里。群山環抱,一峰高聳。相傳昔有牧羊者登山,遇兩仙對奕,語曰:「子下界人也,何為來此?」 今名其村曰下界村。

鐘山 ,在縣東一十里。水南曰「南鐘山」 ,水北曰「北鐘山。」 永嘉元年,因洪水有大鐘從山流出,驗其名,乃秦時所造,因名。山有巨石,臨江兩峽,故又名鐘山峽。

昌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勢雄踞,橫鎖江流,而袁山出峽間,險嘗覆舟。舊名「傷山」 ,後改今名,又名昌山峽。

銀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巔多白石如銀,地名招賢鄉登龍里。

玉岡山 在縣西二十里。卓立如削玉,下則平坦,盤迴幽靜。

臺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山頂平坦,廣數畝若臺。

清風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寶慈觀。

光子山 ,在縣西四十里。晉時李琳字光子,封渝川侯,卒葬於此,因名。

仁山 ,在縣南五十里。

白巖山 ,在縣南五十里。有永清院。

雞足山 在縣北八十里旌儒鄉陳重里。山下勝因寺,寺背有石孔,日出鹽以足寺用。後有利之者,斲而大之,鹽遂止。

甘竹峰 在縣西三十里。

袁嶺 在縣西北十餘里。上峰聳起如列戟。舊傳漢時袁宏安車徵之不起,築土室隱居其下。石分嶺 ,在縣南五十里,抵安福界。

仰嶺 在縣南六十里許。山極高峻,登之可遠瞰。

洪陽洞 在袁嶺三峰之麓,世傳葛洪、婁陽所居。

小洪洞 ,在前大洪洞之頂。門甚隘,其中廣可容千人,有石倉、石閣、石磨之類。

靈仙洞 ,在縣北三十里,洞內去地三十丈,中有丹爐,圓如既望之月。旁有一石磨,與丹爐不差尺寸,或以為爐蓋。

桃源洞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東北行半里許,至一石室,虛曠有石鐘、石磬,扣之有聲。直北一室,天窗虛明,石級如田,田旁生荔枝,有池泓澄,石龍夭矯其上。

風洞 ,距桃源洞二里許,居山之陽,不可入。旁有泉,流水潺湲,清風生焉。

硯池石 在縣東十里

黃真人臺 在縣南五十里。山巔有巨石坦平。望夫石 在縣西十五里昌山峽水中,地名「望夫堰。」 俗傳有婦望夫不至,化為石。

「鎖石 」 在寶雲寺山中。山之東西有石壁立,其紋橫起,如扃鎖狀。

《縣前》江 即秀江,水至此,澄澈環抱。

渭江 在縣治東三里。自新祉江流至七里坑出。

巖塘江 在縣東南三十里。發源自檀谿及李家礱,出水口會新喻江。

峴江 在縣南五十里。自雙源裡發源,會於雷嶺,下入章谿,至石磊,下為峴江。

赤江 在縣北文標鄉。源出珠塘之泉,下流三十里,由江斜出昌山峽而合秀江。

楊江 在縣西北四十里,順流會秀江水。野江 在縣西化全鄉,發源謝家坊,流入秀水。《介谿》水 在縣北十五里化全鄉,發源界塘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