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2 (1700-1725).djvu/58

此頁尚未校對

羅漢影石 在縣東大安里白鷺坑。晉時巨石中裂,其聲如雷,一屹立、一墜田間,各有形如羅漢。

金星石 在大安里。石如室,有光若金色。萍川水 ,在縣南三十餘步。源發楊岐山,東流轉西四十里到縣,又九十里入醴陵,出淥口,過潭州,入洞庭。

泉江水 在縣東二十里,名「教里」 ,江心泉涌出,故名。水中生絲花可食,泉入江合流,旁有寺。羅霄水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大安里。源出羅霄洞,下分兩派,東流者合蘆谿水至宜春,西流者出本縣,合湘東江入醴陵境內,羅洞雙波其一也。

蘆溪水 在縣東五十里,名教里聖岡廟側。源出羅霄山,東流一百里入宜春秀江。

楊岐水 ,在縣北五十里宣化里。即萍川水之源紆迴縣前若帶,為境內名景之一。

金鰲洲 在縣西萍寔橋下。其長百餘步,狀如愬水之魚。魚頭水分兩派,至尾復合楊岐之水,至此而匯為潭,流入萍川,此魚乃為中流砥柱。舊名「金魚」 ,以其形長而大,改名金鰲。又蟠踞儒學禹門之西關。明知縣陸世勣建占鰲閣其上,為禹門鰲浪,稱名景。

新江 在縣東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顏遐福奏開以通湖南,纔鑿十餘里而輟。今俗稱其地為「新江。」 耆老相傳,開江時誤殺白龜,遂不就敷潭 在縣北七十里之秋江,盤旋若渦,有龍居之,旱禱即應。旁有惠澤龍王廟。

韓滸潭 在縣北十里清教里。深可二丈,蕩漾澄澈,旁有《韓將軍廟》。

蕭仙潭 在縣西八十里金源里。匯五溪之水,岸有巨石平坦,世傳「蕭史休息於此。」

王母潭 在縣西八十里唐昌里。世傳「王母過此。」

青龍潭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新安里。深不可測,世傳龍居其中,旱禱輒應。

羅霄井 在羅霄山下,有浴池,即葛仙翁修煉之所。境內名「景葛井」 ,浴丹居一。

義井 凡四:一在縣治左皇華坊,一在縣治右宣化坊,一在縣治東進賢坊,一在縣治西「仁和坊。」

暖泉 在仙居里蘇家村,冬溫如湯。又有冷泉,在宣教里,夏冷如冰,飲之能已熱疾。

寒泉 在縣東清江里道旁。盛夏極清冷,往來人多飲之。宋尉潘友文作《寒泉亭》。

雨湧泉 在縣北楊岐山。天欲雨,水先涌。周兌詩:「楊岐山下出靈泉,與海相通亙古傳。洶湧便知天欲雨,為言陰石不須鞭。」

卓劍泉 在萍實迎祥觀。舊傳許旌陽卓劍於此。

錫杖泉 在縣治東劉家井。世傳彌勒佛卓錫而成。

泉田泉 在縣南名教里。周廣深八尺,湧出田心。旁有泉江堰,地名泉村,山谷詩所謂「絲花出泉村」 也。

劍泉 在縣南長豐里,闊三尺。世傳潘、羅、傅三神將軍插劍取泉飲之,故名。

聰明泉 在縣西一百步溪旁。其泉甘香。鳳凰池 在縣治南百餘武公館之前。宋宣和間,因邑民多瞽,乃相縣後地形如飛鳳展翼,因鑿二池以象二目,而民遂無盲疾。元至大中,池產瑞蓮,年久污塞。明萬曆中,重新疏濬,立《鳳凰池碑》,令民種蓮於池,清翠交暎,境內名「景鳳沼」 ,風光居一後塞。

皇清知縣《重濬》。

萬載縣

龍山 在縣治後,龍江經其下。其勢峛崺,來自衡霍,為縣之鎮。

月臺山 在縣南浦橋之陽。狀如圓月。

日塔山 ,在縣東南二里許。舊有明真院及白將軍墓,相傳白起也。

穩山 在縣西八里,俗呼為「穩山關。」

銀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下有巨石,潔白如銀。有洞可容數百人。相傳避寇者多居此。

紫蓋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勢崇聳,屹若車蓋,舊名「雲蓋。」 或云仙人謝仲初嘗遊此,有紫雲上蓋,故名。

五雷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地五山,與逍遙觀拱對。

湯周山 在縣西三十里。相傳晉安帝時湯、周二仙修道之所,上有觀,觀後有棋盤石、試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