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2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兩河山橋 在邑南三里,久圮。後募修。

牟村橋 在邑西四十里。元大德間建,後圮。明萬曆間修。崇禎中再修。今圮。

石虎橋 在邑西,地名「王江。」 明正統間,邑人郭英器重建。今圮。

昌江橋 在邑西六十里。元延祐間建。

潭埠橋 在邑西六十里。元大德中,邑人敖玉溪建。今圮楊孟明造舟以渡。

里藍橋 在邑西一百里。明成化間建。

龍河橋 在邑東北。明正德間,因合築東西城,雉于河中。建橋聯比,開兩小門,以便往來。橋下有堰,為一邑水口。後圮,邑人譚鉞創建,又圮,鉞子登龍捐修。萬曆丙子,復創建亭。己酉再圮,復重修。乙卯五月,洪水旋壞。丙辰秋,改三洞為一,復加高廣。至崇禎六年,修復一堰。

兩江橋 在邑東三十里許小水。邑人彭本鑾建。

竹潭橋 在邑西二十里。路達湖湘,往來病涉。明嘉靖間,邑貢生宋一元妻鄧氏建石橋。崇禎間圮。

沙江橋 在邑西六十里。明成化間建,邑人孫秉琦等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邑民丁震沙倡修。

登雲橋 「邑人彭澄建。」

潭頭橋 :「邑人」 李耀芳建。

昌溪橋  。「高原橋  。」 「榜山橋。」

平安橋  。藍田橋  。龍田橋。

平田橋  。「平山橋  。」 「普安橋。」

雲峰橋 以上俱邑人敖玉溪建。

龍河浮橋 在邑北三里,地名龍河渡。明洪武三十五年,造船十二隻連比以通往來。歲久朽腐,後修復,因洪水衝廢,今設舟以渡。

竹渡浮橋 在邑西十五里。明洪武間,造船九隻。

竹渡石橋 距浮橋半里。元大德間建,明成化六年重建。

煙包橋 在白良水口,洪水漂沒。

萬古橋 在邑西山巷口。以上二橋,俱湖廣要路。

永寧橋 在邑南五里。明嘉靖間建。

石花橋 在邑西三十里。

下亭橋 在石塘。明正德間建。嘉靖間圮,後重建。

白良橋 「邑民」 敖希仁建。

蓮溪橋 邑人敖鎰修,地名「蓮亭。」

西江橋 地名「茭湖。」

花橋 在邑西七十里。明崇禎間圮,後重修。龍河渡 在邑東北三里,水湍悍,昔有浮橋,後廢。明嘉靖中重修。乙酉春洪水衝沒,民復病涉。今仍舟渡。

林家磨渡 在邑北二里許。此渡頗稱「便水。」 北渡 在邑北五里。南田

丁田渡 在邑東十里。丁田、歐桂東西二鄉皆由於此。今有橋。

竹橋渡 在邑西十里。舊有浮橋,今設舟以濟。丘家渡 在邑東二十里。丘江,瑞州上高,瀏陽人往來皆經此渡。

蔣家渡 在邑西二十里緬村。

穩渡 在邑北三里宋家畬。元至正間,邑耆宋春伯為船連比,以便往來。今廢。

袁州府公署考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宜春縣附郭。

府治 在城內西北。南唐保大二年,建州治;明洪武初年,改建府治。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李芳春重建土地祠在後堂右。

知府范欽改儀門外,年久燬壞,康熙七年二月內,知府李芳春重修。延賓館明嘉靖間,知府李德甫建,鄭惇典重修。康熙七年知府李芳春重修。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內。

司獄司 在府治前

稅課司 在府治北,今廢。

秀江所 在府治東,今廢。

陰陽學 在府治南,今廢。

醫學 在府治東,今廢。

宜春縣治 在府治北。初在府治東,明洪武三年遷建。正廳。幕廳在正廳西,庫房在幕廳後,縣丞署 正堂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