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天下,為十五路。杭屬兩浙路。熙寧五年,徙兩浙路治於杭州,省嚴之南新縣入新城縣。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分。時杭屬西路建災三年,高宗自建康如杭州,升為臨安府,領縣九,曰仁和、錢塘、鹽官、富陽、餘杭、臨安、新城、於潛、昌化。紹興二年,分浙東西路,西路治臨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復為杭州,置兩浙都督府於杭州,又改杭為安撫司。十五年,改杭州安撫司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一年,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改曰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又置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於杭州路。元貞初,升鹽官為州。天曆二年,鹽官州改為海寧州。明吳元年,改杭州路為府。洪武元年,置浙」 江等處行中書省於杭州。二年,改海寧州為縣。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杭州府隸焉。領縣九,曰仁和、錢塘、海寧、冨陽、餘杭、臨安、新城、於潛、昌化。

皇清因之。

錢塘縣:附郭。

秦,錢唐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新莽改名泉亭。東漢復名錢唐縣,尋廢。後百五十年,封朱雋為錢唐侯,地屬侯封,其復不詳何時。三國吳因之。晉分錢唐屬吳郡。宋、齊、梁、陳因之。隋置杭州,錢唐縣屬杭州,後屬餘杭郡。唐諱國號,易唐為塘,名錢塘縣屬杭州。後五代錢塘縣屬吳越國。宋錢塘縣復屬杭州,後屬臨安府。元,錢塘縣屬杭州路。明,錢塘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仁和縣:附郭。

唐鹽官、錢塘二縣地。後五代置錢江縣,屬吳越國。宋改為仁和縣,屬杭州。高宗南渡幸杭,見縣名,曰:「此故都城門名也。」 意決建都,升杭州為臨安府,仁和縣屬之。元,仁和縣屬杭州路。明,仁和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海寧縣

三國吳析海鹽置鹽官縣,屬吳郡。晉、宋、齊因之。梁海鹽、鹽官俱屬吳州。陳,海鹽鹽官屬海寧郡。隋廢,海鹽鹽官屬杭州,尋屬餘杭郡。唐鹽官別屬東武州,尋省,後復置,屬杭州。後五代,鹽官縣屬吳越國。宋,鹽官縣屬杭州,後屬臨安府。元,鹽官縣屬杭州路,尋以戶口數登,升鹽官為州,又以潮汐為患,久乃得息,更名海寧州。明改州為海寧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富陽縣

秦,富春縣,屬會稽郡。漢冨春縣,封河間孝王子為冨春侯,屬侯封。新莽改名誅歲。東漢復名冨春縣,屬吳郡。三國吳,富春縣屬東安郡,後廢,東安仍屬吳郡。晉避簡文母鄭太后諱,改富春為富陽縣,屬吳郡。宋、齊、梁因之。陳,富陽縣屬錢塘郡。隋富陽縣屬杭州,尋屬餘杭郡。後李子通僭號,以富陽為桐州。唐廢桐州,仍為冨陽縣,置浙州,富陽屬之。後廢浙州,改復杭州,即以縣屬之。後五代,富陽縣屬吳越國。宋,富陽縣屬杭州,後屬臨安府。元,富陽縣屬杭州路。明,冨陽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餘杭縣

秦,餘杭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新莽改名「進睦。」 東漢復名餘杭縣,屬吳郡。三國吳,餘杭縣屬東安郡,後仍屬吳郡,又置吳興郡,縣屬之。晉、宋、齊、梁、陳因之。隋,餘杭縣屬杭州,尋屬餘杭郡。唐,餘杭縣仍屬杭州。後五代,餘杭縣屬吳越國。宋,餘杭縣屬杭州,後屬臨安府。元,餘杭縣屬杭州路。明,餘杭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臨安縣

東漢析餘杭置臨水縣,屬吳郡。三國吳臨水縣屬東安郡,後屬吳興郡。晉改名臨安縣,屬吳興郡。宋、齊、梁、陳因之。隋廢臨安縣。唐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尋省。後以故臨水城置臨安縣,屬杭州。後五代改名安國縣,屬吳越國。宋復為臨安縣,屬杭州,後屬臨安府。元臨安縣屬杭州路。明,臨安縣屬杭州府。

皇清因之。

於潛縣

漢析餘杭置於朁縣,屬丹陽郡。其加水為「潛」 ,自東漢始。三國吳,於潛縣屬吳興郡,晉、宋、齊、梁因之。陳於潛縣屬錢唐郡。隋於潛縣屬杭州,尋屬餘杭郡。唐以縣置潛州,後州廢,復為於潛縣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