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通志》:邊臨大海,文堂硤石之對峙,黃灣石墩之綿聯。

《舊志》:左有赭山之險,右有長安之固。東俯滄溟,西連沃壤,西南為藩郡之股肱,東北作嘉松之屏蔽。壯哉山海之固,洵濱海奧區也。

明初築石墩、赭山兩寨,東西據海之勝。嘉靖中,島寇果首犯之。東陲黃灣,北陲硤石,亦奧區也。宋嘗立寨黃灣。元末張氏犯杭城,分部自黃灣進,推此可以知所備矣。

《縣志》《吳越春秋》云:越初封地百里,後增封,東至勾甬,西至檇李,南至姑末,北至平原。徐天祐云:大尖龕赭視武原百里而近,尤為省會第一門戶。蘇軾有言浙水陸之會,《越絕書》云:「吳築備候寨」 ,非為獨當東南一面哉。

田汝成《記》:「山奔水導,而逆以海潮,則氣不解,故形勢浩偉。」

韓彥端《放生池記》:「東則有赤松輕舉之山,西則有孫鍾結廬之所,南則有嚴陵躬耕之地,北則有雙成飛昇之蹟。」

縣令吳堂《築堤記》:「居杭上游,背山面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上接衢、婺、睦、歙諸水會流。每天風撼濤,奔潰激射,號為險絕。」

張居傑《記》:「形勢雄偉,風氣完厚,長江縈帶乎南,群山旋遶乎北,高城深隍,山川自然之險。」 陳震《記》:「赤松湖鼻,巀嶪湍險。」

餘杭縣

舊《縣志》:西去九十里皆深山大谷,崎嶇嶮峻,中有平壤,流泉冬夏不竭,竹木深茂,遮日蔽天。自南以東,地漸寬衍,諸水支脈通接。

西北高山大嶺,水之發源者,皆自《天目》眾流注而成川,水暴至,勢若奔馬。

《程滄洲記》:「瑤柱倚天,南環大滌,北控獨松臨安縣。」

《舊志》:如屏如障之山,包環於其外,錦南、錦北之水,交流於其中。

《天目之山》,巍巍西峙。

新城縣

宋孫清《修學記》:「山迴以秀,水遶以清。」

謝寢生《修學記》:「百丈山高懸,有環奇無對,高視一世意。」

《縣志》:新城四面皆山,二谿合注,以達於江,亦險阻之區也。富春以西,潛溪以東,桐江以北,臨水以南,其為形勢也夥矣。奇如卓筆,險若三峰,亙若青牛,高如龍門,吾藩屏焉。松葛環流,淥川浹渫,吾襟帶焉。以邑戶四千六百之眾錯處其間,生聚之,訓養之,無事則耕食鑿飲,有事則帶甲荷戈,安知夫山不增而高,水不「增而深乎?」 《於潛縣》。

邵文炳《袞繡堂記》「山溪深幽,傲睨激射。」

《通志》:天目之山,巍然西峙,若千秋嶺,則又北門之關隘,錢氏所以擒李濤者也。

舊《志》:九鎖夾陳雙峰對峙大鳴巖、閱武山,為錢氏屯寨之區。皇甫崖則皇甫嵩破賊之所。洪武初,命王友恭屯於潛,為桐廬、昌化諸軍聲援,蓋所以制諸邑也。

《縣志》:潛固僻邑,非爭戰區。楊氏道千秋,為襲衣錦軍之舉。明初復以此邑為取兩浙之基,實亦間道之扼要者。

昌化縣

《舊志》:山曰紫薇,銅坑峙其東南,嶺曰千秋,黃花枕其西北,邃壑深溪,紆迴其下。際天蟠地,環列四塞。

千嶺嵯峨雙溪蟠束

《縣志許三省序》:「武隆高峙,籧溪會流。」

東連省會西接徽饒

高山崇嶺,崒嵂插天,㟝嶁崦嵫起伏綿亙彌望皆是。

千章之材,百圍之木,蓊鬱灌集,蒙山藂岫。倪元路詩:「九錫擬加溪上石,七擒不縱嶺前雲。」

杭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屬總

《舊志》:《周禮》保章氏註:「星紀,斗牛,吳越分野。」 牽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又云:「今荊楚人呼牽牛為擔鼓擔荷也。」

《爾雅星紀》云:「斗,牽牛也。河鼓謂之牽牛。」 秦漢初,以河鼓為牽牛。至《太初曆》較古精密,始以三星者為河鼓,六星者為牽牛。故史遷云:「牽牛為犧牲。」 其北河鼓判然為二,然織女時相見者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