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間作塔于上

駱駝嶺 :在府治東北一十里,地名「龍村」 ,高聳連亙,形似駱駝。

雙童嶺 在府治南三十里遊仙鄉。舊因三峰圓秀,命曰「三將軍。」 明成化間,知府鄧應仁以中山頗平為書案,改名雙童。

仙鶴嶺 在府治聶都山,舊名「石室。」 近洞有石室寺,今名妙因寺。洞有井,方圓廣尺,而深不可測。相傳神龍居之。遊人混此井,龍化雙鶴飛去。後里有異人生,鶴復來歸。其人亡,鶴遂去。洞內可容百人,石乳凝結,上如列星,下如鐘鼓,擊之有聲。

獅頭嶺 在府治西南五里水西南岸。左有一山如象,與此嶺俱瞰江流。尋江而下,有一石限,名曰「石門限。」

五龜岡 在府治北五里。五峰相並,偃伏如龜。山脈寔自華蓋山分來為五阜,其正脈為玉枕山。

石壁 在府治東一里。又名「赤壁。」 延八十餘丈,壁頗嶢峭,瀕章江,為舟人挽舟之路。明成化壬寅,知縣文志貴鑿平之,以便行者。

迴龍石 在府章江近南岸。長數丈,背弓起,下空虛,如龍踴躍。

鯉魚石 在府治雙牌峽口水中,形家謂為「水口之鎮」 ,水銷落,形見如鯉魚,洪水長即見魚背高而圓如籮,故又謂之「籮石。」

印石 二:一在浮橋西,中洲壩南,一在錫州壩,當舊縣治南,故呼為「縣印石。」

章江 源出大庾縣之聶都山,橫郡治南門外,東折往巽方,復折而北,經南康縣治,東流會貢水而為贛江。

南江 在府城南門外。源出聶都山,流逕城南,迤邐入章水。一名「橫江」 ,又名「橫浦。」

大沙河 :在府治南一十里。源出關頭壟,東流徑東山麓入章江。

南源水 在府城西北七十餘里。源出南源山,下流入章江。

涼熱水 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水源一溫一涼。熱水池圍二丈餘,深尺餘,流四步,合涼水東入章江。

鼻吸河水 在府西城外。源出溪,入壕,灌入城中,向腐穢,居民多疾。知府張弼濬之,令歲一挑濬。按:南安城狹而長,如魚形然,故曰「魚城。」 西城之下,穴通壕水,灌入城中,屈曲如魚腸。蓋魚吸水通氣,從鼻出,故名。

小沙水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鼓樓寨,東流十里合大沙河。

深坑水 :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嶺,北流入大沙河。

峒山水 在府城北十八里下峒村。源出黃公坑,委石間,遶洞口出雲津橋入江。

孤橋水 在府城北二里。源出營泉竇,南流二里,徑迎暘橋,舊名「縣步橋」 入江。

樟槎水 :在府城東五里,源出章坑。

五羊灘水 在府城東二里。源出鬱村,入江,有石瀕岸。舊云「五仙騎羊過灘」 ,故名。

步過灘水 在府城東六里,水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輒登岸步過,知府張弼鑿平之。大里水 在府城東一十五里,源出丫山,經大里橋出,合章江。

靈巖水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丫山,從雙牌鋪流合章江。

和溪水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經和溪村合章江。

密水 在府城東三十里。源出雲山,南流經小密橋,合章江。

平政水 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廣東仁化縣長嶺,東流合涼熱水,又七十里合聶都山水入章江。

大明水 :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傀儡山之北流,至大明江口入江。

湛口江 在府東南四十里。源出流地坑,會赤江東流五十里,合章江。溪雖淺而水清,故名。池江水 在府城東六十里。源出雲主山,流合章江。

錫州壩 在府城東報恩寺前。「報恩寺」 ,今為公署。

湛泉 在府城東廣化院後。泉有二,左圓右方,俱以石甃,四時湛然不竭。

清惠泉 在府城東一里獅山之腰,龍母祠左。泉清冽出石壁,汲之不竭。明嘉靖間,知府金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