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曰「清惠。」 提學副使邵寶領諸生登山汲泉,謂泉味如惠山泉。又謂疫癘之病,汲以煮藥為佳。卓錫泉 ,在大庾嶺。相傳唐僧惠能自黃梅受衣缽之所。曹溪五百僧追奪之。至大庾嶺,渴甚,惠能以錫卓石,泉湧,清泠甘美,眾駭而退。泉右有展衣坪、放缽石。
霹靂泉 在大庾嶺。宋時大旱,有僧虔禱。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竇,故名。
湧水泉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樂間,居民忽見四山潤澤,雲霧朦朧,因往視之,則清泉湧出,可灌田數十餘畝。
正泉 :在府治西五里山下。平地湧出,俗名「滾水井」 ,泉甚清冽。
上泉 在府城東東山寺。先是山腰蒙川館後有泉,前守鑿為曲水。其僧房在館之上,往往從下取水。有僧性定者向眾云:水可下不可上乎?」 乃用符咒曰:「泉且上來,與老僧洗缽,其餘出山灌溉。」 於是僧廚旁石竇出一水,因而名之。浸月池 在府城內,上有亭。宋紹興己卯,知軍趙衍建。呂行己書取「宋莒公向晚舊灘都《浸月之意》。
放生池 宋天禧中置以祝壽。自浮橋至石壁捕魚有禁。知軍李大政建亭于上,扁曰「好生」 ,錄事參軍趙彥初有記。
龜泉井 在府城西寶界寺內。初掘井及泉下,有石龜泉,從龜雙目中出。宋張九成寓寺,亟稱之,謂「烹茶煮藥,皆宜取此泉。」
魚目井 有二,一在郡城內,一在西城外魚背岡。郡城如魚,二井為魚目,雖旱不竭。知府虞文詡《石碑記》。
玉池 ,在管界都上角頭水常不竭。產青蓮,蕊差小,不結房,色如碧玉,與諸種蓮異。
南康縣
南臺山 在縣南五里。邑之前山也。山腰石巖,可坐十餘人。巖前舊有南巖寺,今廢。月夜風籟,過客常聞鐘磬聲。稍右為小南臺山,連衍拱峙。獨秀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雞籠山。」 峰巒竦銳,下有龍湫,屢禱屢應。宋蘇軾南遷過之,有詩。
高靈山 在縣東三十里,與獨秀峰並,山勢巍峻,躡蹬而上,為三天門,距各里許,門各磨崖鐫字。最上舊有元帝閣,有瀑布,泉水潺湲流湍。而左有塔院。東數里有騰龍山,自此出九牛扺、玉潭山,為往來通逕。山之麓有庵,曰「盤龍。」 晴日從上眺望城市,風煙遼遶,可為奇觀。
糓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高千餘丈,上有石,圓頂如人形。又有池,清澈可鑑,產五色鯉魚,人取之潛伏。歲旱禱雨符咒,以盤盛之。倘得魚輒雨,稱靈應焉。
廩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近龍回村。其巔有石如廩形,故名。與信豐接壤。
石君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曰「君庵」 ,左曰「仙翁」 ,右曰「玉女」 ,皆竦列迴峙,如相顧狀。近大庾界。
雲主山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高數百丈,形如飛驥。山上有仙巖,深邃可容十數人。巖前有池,四時澄滀,旱澇不增減。山麓有祠祀,唐時黃總管因捕寇有功,立為「一方血食」 云。
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地名「鍋坑」 ,高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界。
東山 在縣東南三里。蟠迴空起,與二南山連峙,章江自上流來遶,迤邐而下。
鯉魚山 在縣東北一里。山形如魚,在縣治左鎮,下流為水口關。
東華山 在縣東一里。形家謂「在于水口,稍夷坦,宜突起。」 萬曆丙戌,邑人王事聖倡眾創庵其上,外甃石為長堤護之,前有平臺。庵之內,左有叢桂亭,右有觀瀾亭。
西山 在縣西一里。舊有古塔,為邑右之文筆峰。明弘治間廢。今址存。
九日山 在縣北一里。邑之主山也。山形高峙,宋陳升之父魏公來主簿縣時,妻夢九日山神來謁,遂誕秀公,實有降神之異,因名旭,合「九日」 字也。後避神宗廟諱,改名。升之登第後,來宰是邑,築臺其上,名曰「旭嶺書臺。」 山椒舊有亭,歲久圮,後復建。
丫髻山 在縣東北一里。兩山夾峙如雙髻,故名。山嶺稍右有池,渟泓不竭。左為鯉魚山,大江西至遶其前。山形自旭嶺東下,伏而再起龍脈。結並為邑之後屏。潛仙山 在縣西五里,舊有淨居院,相傳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