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合大江,灌田九十二畝六分;

大橋 發源自李坑,以次流至本里門前陂出,合大江,灌田二頃七十六畝一分。以上俱在忠義里。

金坑無平陂

門前陂  、《門前下陂 》、竹坑下陂。

高分陂  新田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障山,以次流至本里過步灘,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七十畝九分。

橫水元陂 、橫分陂  、合溪陂。

合溪口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障山,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五頃八十畝五分。

烏溪坳背陂

寺前陂  宋屋前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舉嶺,以次流至本里石下,出合大江,灌田四頃六十畝五分。

藥源大黃陂

竹陂   、大分陂  、王何陂。

墓林陂  、仙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舉嶺,以次流至本里藥口,灌田九頃二十一畝九分。

小澗水陂 車頭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岡峽,以次流至本里村前,出合大江,灌田五頃十畝。

彌陀陂 :發源自烏龜山,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六頃一十畝四分。

上水陂  、小澗陂  、下水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果木源,以次流至本里村前,出合大江,灌田五頃五十畝二分。

化山陂  、桐樟陂  、藍公坑陂。

楓樹陂  灘下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高梘坑,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九頃十一畝五分。

石筍陂  凹背陂  、梘下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石筍陂,以次流至本里石溪村,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二頃五畝二分。以上俱在鴈湖里。

社頭陂 在永安里。發源自聶都山,流至本里,灌田一十畝。在永安里。

嚴丘陂  、老山陂  、烏田陂。

石角陂  、籠勾陂  、社背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相州里嚴峰嶺,以次流至本里江頭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五十七畝。

綠村陂  業坪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崇德里君山,以次流至本里江頭村,合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七頃四畝五分。以上俱在尚德里。

新溪 灌田三十畝

南陂 灌田四十畝

沈布陂 :灌田二十畝。

茅坪陂 :灌田四十五畝。

梘頭陂 ,灌田四十畝。梯仔陂 ,灌田二十畝。

白石陂 灌田二十畝

龍仔陂 :灌田一十五畝。

虎頭寨陂 :灌田五十畝。

牛牯陂 灌田四十畝

樟樹陂 灌田五十畝。以上俱在隆平里。

南安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大庾縣附郭。

南安府城池 ,城始于宋淳化辛卯間建,周圍頗寬,然卑薄。紹定間益增高厚。咸淳戊辰,趙孟頫重修,址亦仍舊,計延袤一十里一百五步,俱載《舊志》。其南門即今驛使門,其西南隅即今城隍廟背,郡人猶稱「土城背。」 元至正壬辰,同知薛理始改築今城,次年始甃以石,乃作四門樓櫓。南瀕章江,北帶大溪,惟西稍高為城隍,狹而長,微銳,類魚,名魚城後圮。明正統己巳,巡撫侍郎楊寧奏修。景泰庚午,繼修之。戊申春雨,復圮,都御史韓雍、千戶夏忠補葺。其後東北浸崩,知府張弼作石堤捍之。弘治庚申壞,知府呂律補築。萬曆丁酉復壞,知府杜伸修補。城周圍計四里一百三十步,計丈則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闊一丈,壕深五尺,廣一丈。《景泰》增高,厚高二丈,厚一丈六尺。女牆高五尺,堞一千五百,巡更鋪二十有四,周圍丈尺、壕如故。城凡四門,各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