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3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魁星閣原在廟東,後改在七里壩,以鎮學宮水口,今廢,待復。射圃舊在西廡,後建「觀德亭」 於上。因學宮殘燬,圃與亭俱廢。今復。學宮并修,復為習射之所。

旭嶺書院 在縣北二里,為旭山亭。宋相陳秀公既以九日誕靈,後登第,復任是邑宰,遂築臺讀書其上。

興文書院 明邑令章爵建於南康縣東一里,在觀音閣舊址左街。萬曆初,知縣鄺懷德重修,邑人武昌通判李文瀾《記》。

社學 舊設。一在東門外傳法寺右,一在西門外西倉左,久廢。明嘉靖三十三年,提學副使鄭廷鵠檄知縣曾迪建二所於城外。一曰「正蒙」 ,在東門外靜慧寺左;一曰「毓秀」 ,在西門外仙臺觀左。俱久廢。基址現存,待復。

學田 按「縣志」 ,原無官置,前朝先達及好義士民各有捐送膳田,共計三百三十三擔外埧地二片、潭口、魚塘一口各田土名黃村、後龍、南塘壩、宋塘、較仔嶺、中坑裏、西陂、葉坑裏、南水、上賢坊、羊江滸、白芒神等處。經丈糧米八石八斗一升五合七勺五撮七圭七粟九粒。夏米二升三合五抄九撮。載《太乙圖》七甲里長張貴顯,戶立名南文盛,遞年收租,照民完糧。三學龍峰會膳田共三百一十擔。南水魚塘一口。

又魁星閣膳田七十擔,俱係士子公置,併先達好義士民送充,為會課供膳燈油之資,共田三百八十擔,土名「蓮塘」 、李楓坑、古井裏、小培、章舍裏、龍迴岡、下龍迴、大埠莊、謝屋背、曹村等處,共經丈糧米一十石一合四勺一抄二撮。俱載《南文》盛戶收租完糧。

又有三學文昌會膳田一百一十五擔,土名「下埠寨裏西陂池田」 等處,經丈糧米四石八升八合五勺四抄九撮一圭九粟七粒。俱載南文盛戶收租完糧。

上猶縣儒學 「在縣西街。宋慶曆間建在縣北一百五十步。紹興間,知縣孟叔權創於縣東,胡敦實徙於東南。」 淳熙甲辰,鮑升之復建於縣西,後罹兵燹。元至元乙亥,邑簿黃桂開草創之。甲申,憲使劉益齋、典教李挺炎恢復學基。乙巳,知縣劉天錫增建。迨明洪武二年,有詔天下立學建廟,適猶學工訖。乙未知縣陳震修。成化庚寅,知府姚旭修,庚子知府張弼重修。嘉靖甲辰,知府何文邦再修。辛丑,知府林介行檄知縣胡鑰,改遷於東門外陳嶺上。隆慶辛未,知縣呂元聲改遷於城南。萬曆壬午,知縣王嘉會改遷於西門外飛鳳山麓。乙巳,都御史李汝華遷復於今所,即淳熙之址也。戊甲,署縣事府同知盧洪夏大為捐助,始落成。廟廡門俱如府學差小。廟後為明倫堂,左右為二齋;堂後為教諭廨一、訓導廨一為「敬一」 亭。亭後為御書樓,號舍十二間。後左為「名宧祠」 ,右為鄉賢祠,後傾頹。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楊榮白「倡率邑人蔡祥源等。」

重修射圃明弘治間,撤龍歸寺為之,有觀德亭。嘉靖十年重修。

太傅書院 在縣西營前禮信鄉牛田上里,去縣城一百里。宋淳祐壬子,知軍陸鎮行縣,歷覽太傅山水環聚,請於朝,倡書院,敕賜「太傅書院」 為額。

社學 在縣治前右。正德七年,知縣陳偉改建於西南隅「五通廟」 廢址。

崇義縣儒學 在縣治東聞絃街外。自崇正學、育真才二坊以北,深四十丈,闊二十九丈。中為正殿,殿後為明倫堂。道由櫺星門東入,堂左為啟聖祠,右為兩學官私衙,後為「敬一亭。」 兩廡在正殿左、右翼。兩齋在明倫堂左右翼。最後為尊經閣。後頹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甘爾翼同教諭張世緯捐俸。

「重修。」 歷後東西兩廡及大成門、櫺星門,風雨損壞,棟宇傾毀。康熙十年冬,知縣何道行同訓導游鼇捐俸重修。又有長齋衙舍,竟成坵墟,訓導游鼇獨捐己俸建造。十四年,賊寇焚刦,學宮灰燼,僅存兩廡。十九年冬,教諭李桂芳糾集諸生,公呈修理大成門兩廡。二十一年春,訓導錢輝請知府馬勸令邑宰梁爾壽出資買備木料,重修學宮。同知縣王璧、教諭李桂芳、典史田昌榮暨紳衿里民等捐助鼎建一新。

社學 四所一在縣西南大街,界連府館。一在縣東隅,名「志道社學」 ;一在城外南隅,名「徙義社學」 ,又名「求益社學」 ;一在城北樓下東邊,名「廣業社學。」 俱廢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