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山尖入青冥,群山莫及。
葛溪山 ,在縣西七十里,下臨溪水。
筋竹山 ,在縣西八十里。生竹茂盛。
水尾山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高百丈,林木蓊然,橫於江水之尾。
仙女石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下有神祠。樟山 在縣西百五十里。
界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溪通龍川,與漓潭水合,界扺廣東。
玉石巖 在縣北五里。有石瑩如白玉。山半有洞,廣數十丈,旁有巨人跡。宋太宗賜書百二十卷,邑人建閣藏之。下有玉跡寺,治平間賜額「普和。」 明萬曆甲戌,縣令王繼孝構亭建坊,扁曰「天開圖畫」 ,曰「玉虛勝境。」 此上巖也。巖之後重重深入,旁有石鐘鼓、石田圳之類。進登高臺,大竇通天,明爽空闊。督府王凱旋憩此,題曰「陽明小洞天。」 郡守邢題其門曰「鞠躬」 ,此下巖也。而下巖後諸石柱、石門扇之類,雖刻畫不及。凡六七洞,或下而深入,或升而上穿。視二巖大勝。人謂杭州飛來峰不是過。
龍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龍湫。
靈應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岡巒重複,吞吐煙嵐,望之如列畫屏。昔嘗建寺,艱於水。有禪僧飛錫東行,泉如湧出,故名。
黃土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崎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
程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
油潭嶺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
猿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冬桃山 ,在縣西南二百里。上有桃樹,經冬始熟。下有溪流,名「桃川。」
大岳山 在縣西南二百里。上有五岳廟,今廢。峰門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
通天巖 按《通志》:「在縣東北五里,與玉石山相近,洞高數十丈,上有一竅通明,中歷三級,有石象、石田、石鐘鼓之異。內通小洞,高廣數十丈,深五六丈,有石井、石碁盤、石竈,上無竅,遊者持炬由洞鞠躬而入。正德丁丑春,都御史王守仁平龍川浰寇,班師回鄉,偕郡守邢珣同遊,愛其勝,作《平南記》,刻於洞壁。」
白石嶺 在縣治二十五里,上有白石膏。鵰子障 在縣治三十五里,山高數里,列障如屏。
小武當山 :距縣治一百二十里。有九十九石筍如列戟。有僧應蓮建庵宇其上。
南官山 :在縣治一百里。
三門山 :在縣治一百五十里。
金盆山 ,在縣治二十里。層巒疊巘,周圍廣數十里,常有雲霧籠罩。山南有張天塘,一泓碧水凝注山頂,四時不涸。
宮山 :在縣治北二里。三江水會於山下,古嘗建倉於此。
將軍山 在縣治八里,與駝山交峙。水口「青龍髻 」 在縣治二十五里。
羊椆崠 :在縣治二十五里。
牛墩山 在縣治二十五里。明崇禎年間,建塔於此。
老度山 :在縣治二十里。
玉石下巖 在玉石上。巖右門左一竇臨田,知縣文程築臺其上,題曰「省耕。」 重重深入,旁有石鐘鼓、石田圳之類。進登高臺,大竇通天,明爽空闊可列桌,款客,百人坐立。明正德戊寅,都憲王守仁征浰凱還,憩息其中,題曰:「陽明小洞天」 ,并留詩記。又一洞,磬折而入,郡守邢公題曰:「鞠公門。」 有小竅,微光盡處一井旋迴下穿,不可以底,投之以石,則錚錚有聲,久而後止。居人謂其「下通《龍湫》。」
玉石新巖 即玉石。下巖後路僻徑深,中石如玉,多為水痕。諸石柱石門扇之類,雖刻畫不及。空洞曠邈,視二巖大勝。內凡六七洞,或下而深入,或升而上穿。余謂杭州飛來峰不是過也,第須火入為少讓耳。且意即與通天巖中龍井處相接,彼此洞穿,人不能通耳。鄉人以新得,故曰「新巖。」
彈子石 去縣治二里。孤峙江濱,頂圓如彈丸。《龍圖》尖 :去縣治一百二十里。
祿馬山 去縣治二十里。聯嶂環列,狀若繡屏。鶴鷹山 去縣治二十里。孤峰挺峙,四圍石壁嶙峋。山頂有名泉,取之不竭。有一石形如鶴鷹,故名。